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从“精神卫生”到“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现实与期待
引用本文:谢斌.从“精神卫生”到“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服务”:现实与期待[J].心理学通讯,2019(1):3-4.
作者姓名:谢斌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摘    要:美国医学史研究者肖特(Edward Shorter)(2008)曾指出:生物学思想在20世纪末赋予了精神病学如同其他医学领域一样由科学驱动的能力,“但是这种潜质一直没有化为现实”。因为精神病学“陷入了流行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诊断的科学至上主义泥沼”。中国的精神卫生领域经历了从传统收容式精神病院到“精神卫生中心”式的综合协调服务模式转变后,自2010年代以来正前所未有地处在生物、心理、社会多模态纠结的前沿,服务体系酝酿着一轮新的变革。其中一个关键词便是“心理健康”。尤其自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以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战略构想和要求以来,“精神”与“心理”、“社会”的结合在当今中国已经势不可挡。

关 键 词:精神卫生中心  卫生与健康  精神病学  科普工作  至上主义  心理健康服务  医学领域  多模态

From "Mental Health"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 Reality and Expectation
XIE Bin.From "Mental Health"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 Reality and Expectation[J].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s,2019(1):3-4.
Authors:XIE Bi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