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记忆在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知识的掌握,语言的学习,技巧的培养,以至个性的形成,都与记忆活动密切联系。国内外关于幼儿记忆的研究,主要限于有意与无意识记,机械与意义识记,形象与语词记忆等方面,很少从不同感觉道输入信息来进行比较。有的实验虽然涉及到不同感觉道的记忆,但被试者都是7岁以上的儿童,如斯梅德利(Smedley)和三岛、横尾等人的研究。为了全面了解幼儿的记忆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关于幼儿不同感觉道记忆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各个感觉道输入信息来全面测查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和触摸党的记忆水平,了解其发展规律及特点,以便为幼儿记忆的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讨了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是否会影响注意前颜色知觉。实验中,采用渐变且相邻者差别阈限数相当的A、B、C、D四种颜色(前两者为绿色,后两者为蓝色)为刺激材料,并让被试接受视觉Oddball脑电测试。脑电测试分视野给被试呈现标准刺激,以及与标准刺激属同一语言范畴(即颜色词绿色或蓝色)或不同语言范畴的偏差刺激。结果发现:在左视野呈现时,范畴内偏差刺激比范畴间偏差刺激诱发了边缘显著更大的视觉失匹配负波(vMMN),在右视野呈现时,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内偏差刺激在不同视野呈现时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间偏差刺激则在右视野呈现时诱发了显著更大的vMMN。这一结果表明,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也会影响早期的、注意前颜色知觉,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探讨了语言范畴对注意前颜色知觉的影响依赖于语言范畴与颜色长期联结还是其即时分类颜色,同时检验了习得的语言范畴是否能因果性地改变早期颜色知觉机能。采用G1、G2、B1、B2(前两者为绿色,后两者为蓝色)4种连续变化的颜色为材料。学习组和分类组被试分别接受6次和1次色词与颜色重组训练,学习4种颜色不同的新名称,并在之后均接受视觉Oddball脑电测试。训练结果显示:学习组稳定地习得了4种颜色的新名称,分类组能以新名称将颜色分为4类。测试结果显示:学习组的颜色知觉中出现了与习得语言范畴对应的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分类组的颜色知觉中未出现与颜色分类对应的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研究结果表明:语言范畴对注意前颜色知觉的影响依赖于语言范畴与颜色长期联结而非其即时分类颜色;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引起偏侧化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提示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因果性地改变早期颜色知觉机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两个实验探讨了习得的语言范畴影响颜色知觉的机制.实验1让被试接受短期“色-词”重组训练,使原先范畴内的两种颜色变为范畴间的颜色,训练前后完成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结果显示,在训练后,与训练的两种颜色近似的另外两种颜色的知觉表现出边缘显著的偏侧化颜色范畴效应.实验2让被试接受与实验1相同的训练后,完成视觉Oddball任务.ERP结果显示,在训练后,与训练的两种颜色近似的另外两种颜色的偏差刺激在早期知觉阶段就表现出偏侧化vMMN效应.这些结果表明:习得的语言范畴能影响早期的、注意前的颜色知觉机能,且这一影响过程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习得的语言范畴会影响颜色知觉范畴,而非仅影响特定颜色点的知觉机能.  相似文献   
5.
李杰  何虎  吴柏周  侯友  曹亢  阿如罕 《心理学报》2018,50(11):1259-1268
为研究语言对知觉的影响作用, 行为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 为进一步考察语言影响知觉的脑机制, 脑电实验采用Oddball范式研究蒙汉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结果都发现, 在区分蒙古语中qinkerhuhe色时, 低汉语水平的蒙汉双语者比高汉语水平者产生更强的颜色范畴效应, 蒙汉双语者的汉语水平影响颜色范畴知觉, 双语者所习得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 语言能影响知觉的前注意阶段, 本研究支持了Spair-Whorf假设。  相似文献   
6.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brain automatically discriminates emotional schematic faces, as indicated by the mismatch responses, and how reliable these brain responses are. Thirty-three healthy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the vMMN EEG experiment with four experimental sets differing from each other by the type of standard (object with scrambled face features) and the type of deviants (Angry, Happy and Neutral schematic faces) presented. Conscious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valence, arousal and attention catching of the same stimuli showed clear differenti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Deviant faces elicited rather similar vMMN at frontal and occipital sites. Bayesian analyses suggest that vMMN does not differ between angry and happy faces. Neutral faces, however, did not yiel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vMMN at occipital lead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intra-class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brain’s reactions to the stimuli were highly stable within individuals across the experimental sets, whereas the mismatch responses were much more variabl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