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2,25(5):535-537,534
本研究以探索记忆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大小为目的,采用年龄和材料两个自变量,年龄分中青年和老年两组,被试均为23人,材料分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实验通过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1)意识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2)无意识在文字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3)无意识在非文字材料和不同年龄的记忆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推论,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未下降。这似说明,老年人内隐记忆并未老化。  相似文献   
2.
在内隐学习条件下任务难度对于判断准确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志芳 《心理科学》1998,21(3):210-220,213
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复杂规则产生出不同难度的任务系统,进而通过实验阐明了内隐学习的三个特征;(一)在任务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内隐学习并不发挥作用;(二)在任务难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间,内隐学习开始发挥作用,这仿佛是一个“阈限”;(三)随着任务难度逐渐降低,内隐学习的效率也随着提高,但是最科停止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再继续上升,可以间接推断,内隐学习获得了样例的具体信息。  相似文献   
3.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10-816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代表了人类学习与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它们打开了理解人类无意识奥妙的大门。从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诞生与实验室发展来看,二者似乎长期以来处在相对独立的位置。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走向整合已经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向。该文旨在结合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定义、经验类似性、理论框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证据,论述它们的整合必要以及已有的整合途径,促进研究对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4.
陈满琪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2008,31(1):88-92
在线索提示范式下,设置无干扰条件和干扰条件的阈上和阈下情绪启动,以此考察干扰条件与情绪启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无干扰条件与干扰条件下均存在显著的阈上情绪启动和阈下情绪启动,并且干扰条件下阈上情绪启动程度明显降低而阈下情绪启动程度不受影响.文章从情绪启动与注意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干扰条件与情绪启动的这种表现对于理解情绪启动加工属性及意识与无意识分离现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hilosophical (p-) zombies are constructs that possess all of the behavioral features and responses of a sentient human being, yet are not conscious. P-zombies are intimately linked to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and have been invoked as arguments against physicalist approaches. But what if we were to inve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zombies? Such an inverse (i-) zombie would possess all of the behavioral features and responses of an insensate being, yet would nonetheless be conscious. While p-zombies are logically possible but naturally improbable, an approximation of i-zombies actually exists: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what is referred to as "anesthesia awareness." Patient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may be intubated (preventing speech), paralyzed (preventing movement), and narcotized (minimizing response to nociceptive stimuli). Thus, they appear--and typically are--unconscious. In 1-2 cases/1000, however, patients may be aware of intraoperative events, sometimes without any objective indices. Furthermore, a much higher percentage of patients (22% in a recent study) may hav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dreaming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P-zombies confront us with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how do we explain the presence of qualia? I-zombies present a more practical problem--how do we detect the presence of qualia?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compares p-zombies to i-zombies and explores the "hard problem" of unconsciousness with a focus on anesthesia awareness.  相似文献   
6.
薛蓉 《现代哲学》2007,(3):61-68
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综合的结果,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修正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并将他在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成果——社会性格学和社会无意识——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脑的感知觉无意识加工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柯学  隋南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01,34(1):88-93
该文从无意识加工与认知、脑结构,神经网络的关系等三个层面,阐述了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在无意识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就无意识与意识的相互转化、无意识加工与认知层次、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突触的联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认知神经科学如何研究无意识与意识问题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数字概念的视知觉无意识语义启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学  白学军  隋南 《心理学报》2002,34(4):27-31
研究了数字概念大小判断任务中的无意识语义启动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5 6名。仪器为 pentiumIII高分辨率计算机 ,程序用E 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在实验一中 ,用信号检测论技术发现 ,当启动数字呈现为 30ms时 ,被试是不能觉知到启动数字的 ;在实验二中 ,启动数字和靶数字使用相同的刺激序列 ,用MANOVA分析了启动数字和靶数字属于不同字体时的启动效应 ,发现启动数字对靶数字加工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在实验三中 ,启动数字和靶数字使用两个不同的刺激序列 ,同样发现类似的启动效应。实验证据提示 ,无意识知觉能够达到语义水平上的加工  相似文献   
9.
静息态脑活动的研究关注个体在清醒、静卧、闭眼时脑的活动情况,大量实验证明静息状态下大脑仍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信息加工活动,并且消耗大量能量。本文在阐述无意识活动特性以及总结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无意识活动解释静息态脑能量消耗的观点,强调在研究无意识活动的心理意义的同时,还要研究无意识活动的神经机制及其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10.
合作与利己是利益冲突情境中个体的基本行为模式。在理性假设所主导的框架下,利己行为被看作是人类的本能反应。然而,近期的观点指出,人类的合作本质上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反应。无意识、认知能力、自我损耗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支持像合作这样复杂的社会行为可以自动地激活。未来研究除了需要继续揭示行为自动化的结果是利己还是利他之外,还需要确定社会合作自动化产生的机制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