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金匮要略》中“肝病传脾”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思想为依据,探讨中医诊断肝痛的思路: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深浅,肝病见四肢疲乏为病轻、肝病见食不消化甚至不思饮食为病重。由此判断病情轻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脾虚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从中医发病学、病机关联观、证型归纳属性及治法归类等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中医脾虚的病理状态为胃黏膜损伤提供了客观条件,而胃黏膜损伤因素则又易加重脾虚证候,二者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相关关系。其观点为构建“从脾虚论治”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的治则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欲使疗效最大化,不仅要考虑外在治疗自身对疾病的作用,还要考虑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两者兼顾,不得偏颇,但目前缺乏改变人体对治疗反应性的手段;中医脾主运化,具有运化食(药)物的功能,“主管”着药物在体内的命运,提示通过中医健脾,极有可能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从而提升临床疗效;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缺钙、皮肤病等疾病的研究与观察,证实健脾确实可以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提高临床疗效;以健脾改变人体对治疗的反应性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