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多专家预测 ,遗传学将是下一次医学革命爆发的重要领域。的确 ,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一试图揭示人类全部DNA序列的庞大计划 ,已经逐步开始对未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学的探索产生积极的意义[1] 。人们了解到基因医学的研究能使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 ,并通过基因治疗或应用特异性的药物弥补潜在的遗传缺陷。近年来 ,随着一门崭新学科———药物基因组学的出现 ,基因学研究的另一医学意义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即根据个体的基因学特点 ,量体裁衣 ,合理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可以产生更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和社…  相似文献   
2.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 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 GG 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 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3.
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脑成像和基因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综述相关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涉及背侧-腹侧前额叶、前额叶-杏仁核和皮层-边缘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些神经回路受到5-羟色胺传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5-HTT)、儿茶酚转甲酶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和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droxylase 2, TPH2)等基因变异, 以及不同基因多态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功能出现障碍将导致情绪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脂联素基因序列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等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45T/G、+164I/T和+276G/TSNPs发生频率在原发性高血压(EH)中增高,直接影响脂联素血浆浓度。脂联素基因SNPs是EH的一个新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5.
证候实质研究中弱特异性的正面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证候实质研究中弱特异性的正面观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700)陈小野一、证侯实质研究的弱特异性特点及其反面观证候实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近年来,这一工作有停滞趋势,其原因就在于证候实质研究中存在着特异性弱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特异...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已步入药物洗脱支架进行血运重建的时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接受PCI治疗的常规手段。临床发现部分患者不能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笔者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对策进行描述,反映相关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为未来更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抑郁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301名大学生(年龄=19.15±0.63岁,年龄范围为17~20岁)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关键环境因素(儿童期受虐和主观幸福感)和重要位点(MAOA基因rs6323和TPH2基因rs17110747)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抑郁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儿童期受虐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儿童期受虐和大学生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2)主观幸福感在儿童期受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 MAOA基因rs6323和TPH2基因rs17110747多态性在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抑郁症状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rs6323位点G/G与T/T纯合子和rs17110747位点G/G与G/A基因型,携带rs6323位点G/T和rs17110747位点A/A基因型个体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症状的负向预测更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G×E交互作用的研究范式,以295名学前儿童(M=4.49)和其母亲、父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和父亲的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母亲、父亲教养方式和MAOA基因多态性对学前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预测男孩外化问题行为时,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预测女孩外化问题行为时,父亲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母亲教养方式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携带T等位基因的女孩更容易受到母亲消极教养的不利影响而产生更多外化问题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其积极教养的有利影响而减少外化问题行为,这一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云南地区人群EB病毒A73基因A157154C多态性与鼻咽癌的相关性.EB病毒基因A73基因A157154C C等位基因频率在NP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NPC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NPC的风险为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2.685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NPC组男性患者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EB病毒A73基因A157154C基因多态性中CC基因型可能是NPC的危险因素.该基因多态性与性别间存在相关性,这或许是NPC发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提示医务人员应根据基因多态性对NPC进行筛查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计划,以提高NPC的早诊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存活期.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对1063名青少年(初次测评年龄为12.32±0.47岁,50.3%女生)进行间隔2年的追踪调查,考察DRD2基因TaqIA多态性与同伴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TaqIA多态性与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均对男青少年抑郁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携带A2A2基因型的男生中,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抑郁水平,而在携带A1等位基因的男生中,同伴侵害对抑郁无预测作用。此外,TaqIA多态性与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女生抑郁均无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同伴侵害是一种重要的候选环境指标,与TaqIA多态性交互影响青少年早期抑郁,并且性别在这一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