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应激所致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研究是目前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对于参与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神经递质研究从5-HT、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范畴,逐渐发展到关注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所产生的兴奋性递质,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相应受体NMDAR可能在应激性行为效应的中枢机制中的作用。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NMDAR是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在兴奋性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和脑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应激能导致动物的与行为密切相关脑区如杏仁核,海马的兴奋性氨基酸及NMDAR数量增多,活性增高。突触间隙增多的兴奋性氨基酸与NMDAR结合后,通过激活NMDAR促进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释放,共同产生的兴奋毒性作用引起上述脑区的神经元细胞缺失和变性;或干扰其他中枢神经递质在动物行为的脑内奖赏机制中的正常功能;或通过持续激活NMDAR,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损害其信号传导途径下游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使其底物蛋白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作用发生改变,影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导致动物出现相应的行为障碍。应激前给动物的上述脑区注射NMDAR阻滞剂,可以减轻动物的应激性焦虑和抑郁行为。而NMDAR依赖性LTP下游途径的新信号分子,神经颗粒素,参与了脑内多种蛋白信号传导,可能是应激性行为效应的另一重要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急性情绪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以及脑神经颗粒素(Neuroganin,NG)变化与应激性行为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急性不确定性空瓶刺激,建立情绪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1(ES1,接受情绪应激和旷场测试)、情绪应激组2(ES2,只接受情绪应激)、正常对照组1(C1,无情绪应激,但接受旷场测试)和正常对照组(C2,无情绪应激,也无旷场测试)(n=10)。以旷场行为和高架十字迷宫任务来评定大鼠应激后的行为变化,Western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海马和前脑皮层中的NG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1) 应激后ES1组的水平活动增加,与C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2)ES1组海马和前脑皮层的NG磷酸化水平高于C1和C2组,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p<0.05; ES2组的前脑皮层NG的磷酸化水平高于C1组,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3) 海马的NG磷酸化水平与水平活动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提示急性情绪应激能导致动物明显的行为改变如焦虑,这种行为改变可能与脑内NG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有关。水平活动可能是反映急性情绪应激的较敏感行为指标,海马NG磷酸化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情绪应激所致焦虑或抑郁行为的较敏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应激范式对大鼠行为和脑神经颗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慢性情绪应激、生理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和脑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含量的不同作用,以及NG含量变化与应激性行为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以不确定性空瓶刺激和饮水剥夺,建立情绪应激和生理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ES)、生理应激组(PS)、定时饮水组(C1)和正常对照组(C2)(n=10)。以旷场行为任务来评定大鼠应激后的行为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海马和前脑皮层中的NG含量。结果表明:应激后四组大鼠海马的NG含量差异无显著性;ES组前脑皮层的NG含量低于C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S组的前脑皮层NG含量也下降,但与C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应激后ES组、PS组修饰行为多于C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p<0.05;前脑皮层NG含量与修饰行为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提示慢性情绪和生理应激均能导致前脑皮层NG含量下降,修饰行为增加,情绪应激作用更显著。修饰行为可能是反映情绪状态的较敏感行为指标,前脑皮层NG水平可能是预测情绪应激所致焦虑或抑郁行为的较敏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李欢欢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3,35(4):563-567
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是一种新发现的脑特异性蛋白质。它分布在多个脑区,特别在对学习记忆至关重要的脑区海马。该物质自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生物学作用,特别是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研究表明NG参与了在学习记忆功能中起核心作用的脑内几种蛋白信号传导途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等突触可塑性机制。NG基因敲除后,动物出现学习记忆能力缺陷。因而它可能涉及学习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5.
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对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颗粒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考察应激对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神经颗粒素是否涉及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采用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模型,选取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装置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1和正常对照组2。以旷场试验法测定应激前后大鼠行为的变化,以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大鼠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的总含量和磷酸化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应激组动物活动增加,表现出焦虑行为;而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多项行为指标的变化与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的改变呈显著相关。这些结果提示神经颗粒素有可能在应激所致焦虑行为中起作用,可作为预测应激所致焦虑行为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慢性应激过程中海马区域没有发现神经颗粒素的磷酸化反应。  相似文献   
6.
突触特异性蛋白质在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中枢机制中的可能角色日益受到关注。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是一种新发现的突触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分布在前额叶、杏仁核和海马区域,参与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机制,可能涉及到应激所致行为效应中枢机制。但是,关于NG、应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是探讨急性生理应激对大鼠行为和NG的作用,以及NG的变化与应激性行为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急性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建立生理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游泳应激组1(SS1,接受游泳应激和行为测试)、游泳应激组2(SS2,接受游泳应激而不接受行为测试)、正常对照组1(C1,接受行为测试)和正常对照组(C2,不给予任何处理)(n=10)。以旷场行为和高架十字迷宫任务来评定大鼠应激后的行为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海马和前脑皮层中的NG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应激后SS1组的呆滞行为增加,与C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SS1组海马的NG含量和NG磷酸化水平增高,与C1和C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5; SS1组皮层的NG含量增高,与C1和C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SS1组皮层的NG磷酸化水平增高,与C1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前脑皮层的NG磷酸化水平与呆滞行为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提示该应激源能诱发动物明显的恐惧反应,呆滞行为是反映急性生理应激导致行为障碍的敏感的行为学指标,海马和前脑皮层均是对急性生理应激反应敏感的脑区。NG的磷酸化水平可能是反映急性生理应激所致行为障碍的一项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