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形负荷下的字音匹配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华  张武田 《心理科学》2000,23(3):257-259
本研究采用图形负荷法研究汉字语音匹配加工,实验结果倾向支持两半球均势论,并认为右半球可能具有一定的语音加工能力.有关结论和解释还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同音异义词对被试判断句子语义正误的干扰实验,来考查语音信息对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被试所受到的同音异义词的干扰较大,而英语水平普通的被试受到的干扰很小。这一结果说明,英语学习者的水平越高,其语音信息的使用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语音回路与阅读理解关系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锦红  王丽燕 《心理学报》2006,38(5):694-701
语音回路是工作记忆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由于工作记忆在言语理解中有重要作用,所以负责加工语音信息的语音回路可能也和阅读理解有密切关系。但是,迄今为止直接研究语音回路影响阅读理解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得出的结论也不太一致。研究使用眼动分析方法探讨语音回路与汉语阅读理解的关系。研究采用抑制发音和错误干扰相结合的范式考查正常条件下和抑制发音条件下的阅读特点的差别性。结果表明:(1)在一般阅读难度情况下,语音回路会延缓阅读速度;(2)两种阅读条件下都出现了同音效应,即同音字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都比非同音字短;(3)语音在汉语阅读的早期就发挥了作用,而且同音字错误比非同音字错误更容易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心理词典中语音与汉字的联结情况以及从音到形的加工机制,研究首先计算出了基于语料库统计的“音-形”激活概率(某个音节激活其对应汉字的概率),并通过一个听写实验来验证这种激活概率是否反映实际加工中的激活情况。结果证明基于语料统计得到的“音-形”激活概率基本可以预测实际的“音-形”激活情况,表现为:“音-形”激活概率越高的汉字被激活的概率和强度越高,并且有明显的优势字效应; 该统计概率具有可独立于其他影响因素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5.
仲晓波  吕士楠 《心理学报》2003,35(3):333-339
通过针对包含两对汉语同音异义词(“qui(4)shi(4)”(“趣事”或“去世”和“sheng(1)xue(2)”(“声学”或“升学”))的10个发音人语料的声学特征分析和知觉实验,结果发现:消除这两对同音异义词歧义的不是词重音而是句子重音。这个研究结果说明:汉语中句子重音能够通过选择强调同音异义词的某个音节来消除它们的歧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汉字读音声旁一致性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舒华  武宁宁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00,32(2):164-169
采用同音判断的方法,考察儿童对汉字读音声旁一致性意识的发展。一个熟悉字和一个不熟悉字共用同一个声旁,该声旁在提示整字发音时可以是一致的,即包含此声旁的所有汉字都发音相同,也可以是不一致的。要求儿童猜测不熟悉字的读音,作出它与熟悉字“是”、“否”同音的判断。结果发现,儿童很早就意识到汉字的结构以及声旁和形旁在表音、表义功能上的分工。随着年级的升高,声旁一致性对猜测不熟悉汉字读音的影响增强。小学四年级语文能力较高的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声旁的一致性;六年级儿童总体上说来已发展了一致性意识。初二年级的学生发展了声旁一致性意识,且没有能力差异。大学生的声旁一致性意识最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同音字密度对于汉字识别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命名任务,结果发现高同音字密度的汉字的加工时间短于低同音字密度的汉字,说明在汉字识别中,同音字密度起促进作用;实验二运用眼动分析的方法,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同音字密度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高、低同音字密度汉字的加工在各眼动指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正常句子阅读中,同音字密度的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8.
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都涉及同音词在通达过程的表征。言语产生研究中,Levelt和Caramazza分别从通达的两阶段分离激活和独立网络模型推出了同音词的分享和独立表征模型,并用语言实验的频率效应和病人的语音治疗效应给予检验。本文评述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同音词表征模型的分歧,认为同音词词汇表征与语言差异、加工范式、知觉通道等有关。从言语理解(言语知觉和词汇再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表征模型可能难以概括同音词尤其是汉语同音词的表征。本文根据言语理解研究的新近发现建议了一些可能的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9.
中文阅读中的语音类似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个实验中的音韵和同声母没有启动效果这个事实,表明中文词视觉认知是经过正字法路线直接通达语义的。然而实验二同音词的启动效果可得出与以上相反的结论,即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有一定作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表明,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是否有作用,对书写词本身包含的语音类似信息具有依赖性。可能的结论是,在词汇通达中语音激活是自动的,但在中文似乎要比拼音文字弱;中文阅读也许更具有直通语义的特点。此研究支持双通道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国  宁爱华 《心理学探新》2005,25(4):35-39,55
两个实验考察汉字识别中语音对字形加工产生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材料的词汇判断法,没有发现如同英语研究中的同音字效应,实验二采用视、听跨通道的实验范式,首先呈现汉字的语音,然后进行视觉的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出现的汉字为低频字时,其同音字越多,词汇判断的时间越长。这说明汉字的识别过程中,语音对低频字字形的加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