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三《周易·夬卦》中的“丧”并非误字,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与此相应的“牵”实为“桑”字,当读为“丧”,而今本中的“牵”可能系“桑”之形讹。  相似文献   
2.
1976—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带字卜甲190多片,其中有6片刻有用六个数字组成的易卦。经考定,数字卦用阴爻一、阳爻一表示,则在《周易》中有相对应的卦。其中周原85号卜甲刻有数字卦及卦辞,其数字卦与《周易·蛊卦》相对应。本文进一步考证,其卦辞也与《周易·蛊卦》初六爻辞“厉终吉”相合。又,周原9号卜甲有卜辞“大出于川”,可考与《周易·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为同一件事。在结合周原卜甲及其它典籍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周易·蛊卦》卦辞爻辞进行新的诠释,并对相关的商周史事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阴阳十二位向背是根据乾坤并建之体的性质及体用一源的原理引申、推论出来的,他用这一原理来批评象数学的机械排比和框定,并用事物的自然自足、自立自全的性质,证明《序卦传》的三种卦序说不能成立,为自己独特的卦序说奠立基础。他要证明的哲学原理是,显现有向背,阳阳无或缺;本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同时就具于个体之中,个体因此而有了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地独立活动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有关《姤卦》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通过研究周王朝初期社会习俗,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结合文献,分析象意,考据卦辞,认为本卦的主题旨在宣扬周礼婚姻制度的必要性、时代性、进步性,同时也表现了这一婚姻制度的局限性,悲剧性。并对当前《易经》研究的一些不足现象,从注重历史、卦身分析、占辞研究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杜霞 《周易研究》2005,(1):23-29
本文通过对<周易·艮卦>的解释,说明其中静、观、止三义.然后略述宋儒沿袭<易传>而来的对于艮卦的阐说及其有别于佛老之处.最后本文试图立足于现象学,对艮卦所敞显的生存意义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6.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卦卦爻辞记述的是古代祭祀的情景。在后来的学术流变中,儒家学者不断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附加进去,对这一祭祀活动做出种种合乎人伦哲理的解释和分析,从而使之成为儒家思想培育的沃土。这一理论阐释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儒家哲学学术思想发展流变的理趣,更显示了儒家思想和宗教祭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渐卦卦象的分析,并考《说文》段注“陂陀曰渐”,得出渐卦取名为渐,当取坡渐之意,进而引伸为渐进之意。又从卦爻象出发,对渐卦的卦爻辞作出分析,认为渐卦的卦爻辞是根据其卦爻象而系出,而且其整卦的卦爻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而展开,且其思想与《诗经》中的《鸿雁》等篇不无关系。这或可为进一步解读《周易》古经及其产生时代问题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10.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抬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恙)和御龙”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六龙季历”的天文基础.“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刨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