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the bidirectional mediating role of lonelines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generalize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GPIU) in a sample of 291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143 men, mean age =?19.07?years). A fully cross-lagged panel design was used in which shyness, loneliness, and GPIU were assessed at 3 time points separated by 6-month intervals (named T1, T2, and T3).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lationships among shyness, loneliness, and GPIU were dynamic and bidirectional. Specifically, T1 shy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2 loneliness, T2 shy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3 loneliness, and T2 loneli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3 shyness. Additionally, T1 GPIU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2 loneliness, T2 GPIU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3 loneliness, and T2 loneliness positively predicted increased T3 GPIU. Loneliness was found to play a bidirection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hyness and GPIU. Specifically, T1 shyness and T3 GPIU were mediated through increased loneliness at T2, and T1 GPIU and T3 shyness were mediated through increased loneliness at T2. Furthermore, relationships among shyness, loneliness, and GPIU were the same across the 2 groups, with the strength of relationships being stronger for men.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374名大学新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在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中,新生社会支持感受总体水平及来自父母、同伴与教师的社会支持特点与变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时期,来自家长、同伴、教师的支持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新生社会支持感受的总体水平存在升高的变化趋势,而不同支持源的支持水平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同时,来自家长、新同伴的支持与个体总体社会支持感受的变化具有相对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抽取了7所高校的1983名新生,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四次追踪测试。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分别考察了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和抑郁的变化轨迹,并就两者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入学后四个月内:(1)主观社会地位呈阶段化线性增长,其起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2)抑郁呈二次方增长,其起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3)入学后主观社会地位的下滑速度能有效预测新生抑郁水平的上升速度。研究基于情绪压制理论,对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来访者是一名大一新生,自升入大学一个多月来,由于其个性内向,认知上存在偏差,导致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神情悲观,精神不振,易发怒;食欲差,睡眠差;学习兴趣下降。咨询师根据来访者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学习兴趣提高,能够与同学正常交往,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Frankl(1963)的意义疗法理论观点和Steger等(2006)提出的人生意义双维构念, 考察人生意义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 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采用问卷法调查了某东部省会城市1所理工科大学、1所综合性大学的435名新生, 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的意义体验与无聊倾向、抑郁负相关, 与希望正相关;意义寻求与意义体验、抑郁的相关均不显著;(2)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对抑郁具有交互效应, 对意义寻求较低的个体, 意义体验的保护作用更强;(3)意义体验通过无聊倾向和希望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抑郁, 且无聊倾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强于希望。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  赵晓川 《心理科学》2008,31(6):1496-1498
目的探索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某大学新生两个自然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结论:(1)班级心理辅导对促进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具有显著的效果.(2)利用大学自然班级进行心理辅导来改善新生的适应问题有其独特的优势.(3)高校应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日常烦心事对个体心理适应的作用过程,并探讨生命意义感是否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采用纵向追踪方式对153名大学新生进行新近生活经历问卷、压力知觉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心理适应的测量。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在日常烦心事与心理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拥有意义在烦心事知觉与心理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但追求意义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说明日常烦心事会通过压力知觉影响个体心理适应,拥有意义对个体心理适应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了解和掌握来自5.12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心理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做好做好灾区大学生的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四川省某高校来自灾区的部分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以校园生活满意度、校园关爱度、惊恐维度、自信维度等多个研究维度选取了5个对象进行个案访谈。结果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大学新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90后"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后"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后"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后"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香萍 《心理科学》2006,29(1):211-213
为深入认识当今高校新生的心理问题,探究学生辅导策略,本研究用SCL-90对来自全国各地的6619名2004级江西高校新生做深入调查,发现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广泛存在,强迫症状尤其严重,并具体分析了心理问题的社会、教育及新生自身等多方原因,还进一步提出了提高自觉性、强化针对性和增强协调性的学生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