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自由观看眼动追踪范式,考察特质焦虑青少年在观看情绪面孔图片过程中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高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TFF)较快,首次注视持续时间(TFD)较短;低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TFF虽然稍早于平静面孔,但差异不显著。在刺激呈现1000ms之后,高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注视次数(FC)较多,平均注视持续时间(AFD)较短。低特质焦虑组对愤怒和恐惧面孔的FC较少,AFD较长;这就表明,高特质焦虑青少年在认知加工早期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定向加速,没有注意解除困难,呈现“浅尝辄止”现象。而在认知加工晚期,他们则对威胁性刺激存在“反刍”现象。  相似文献   
2.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 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 在高熟悉度条件下, 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 加工较为快速; 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 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 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 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 语料加工时间较长, 反应准确率较低, 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 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 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 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 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 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3.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间设计,对22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和24名大学生在两种呈现方式下的分类结果和主要眼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小学生分类结果不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大学生分类结果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2)被试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呈现方式差异与其兴趣区数目、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眼动指标在相应条件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句子为阅读材料,变化句子中一个单字词形成语义连贯与语义违背两种实验条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探讨中文句子阅读中预视效应的产生是否受语义信息的影响。实验一运用自然阅读范式,考察当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信息被读者直接注视时,读者眼动模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种条件下,读者的眼动模式在目标位置立即产生差异,违背条件下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说明中文句子理解中语义加工可以进行得十分即时。实验二运用边界技术,使实验一的语义连贯与违背两类关键字只呈现在预视位置上,当读者的注视点越过边界时,两类预视字均变为另一个与句子意义连贯的目标字。结果发现,语义违背预视条件下,读者对预视位置将进行更长时间的加工。上述结果表明,中文句子阅读过程中,语义信息可以对预视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问设计,对46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维度不同的2套图片材料的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主要跟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材料呈现方式和维度交互影响着小学生的分类结果;(2)小学生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材料呈现方式与维度差异.与他们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跟动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阅读中文时信息整合的即时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两个实验对中文语篇理解中相关背景信息的激活与整合到底是即时发生抑或延时进行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所用的阅读材料都包含一个目标句,它与局部语境一致,但与前文提供的背景信息冲突或无关。实验一采用自定步速逐行阅读技术,考察了一致性条件以及句子结束的标记(即句号)是否存在对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句子结束的标记是否存在并不影响目标句整合加工的进行。实验二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着重探讨信息整合加工能否在目标句关键区中即时进行,实验条件仍为当前信息与背景信息的一致性,重点考察其对目标句中关键前区、关键区及关键后区的作用。结果表明,自变量的操纵导致关键区中反映初次加工的指标产生可靠的效应。这一结果表明中文语篇理解中整合加工的过程开始得非常迅速,是一个即时引发、而非延时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表象看到一个运动员完成三级跳远项目为实验任务,对表象任务的信息通达水平、眼动注视点的活动位置和被试对三级跳远项目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系统的操纵,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视觉表象眼动的变化是基于知识学习表征差异还是技能训练表征差异的问题。实验1以没有三级跳远运动专业技能知识且对该运动的认知水平也较低的大学生为被试,结果表明,在完成高信息通达水平的表象任务时,注视点需要较短的持续时间,但眼跳距离会增大,眼跳频率会变低;实验2对表象任务的知识学习表征水平和技能训练表征水平进行操纵,分别以对实验任务进行过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人为被试,结果表明,随着被试知识习得水平和技能水平表征能力的提高,不同表象任务信息通达水平间的眼动差异将消失,但知识学习和技能表征的差异在平均眼跳时间上有差异,技能训练型的被试其平均眼跳时间要短于知识学习型被试,达到临界水平显著,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眼跳距离等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岁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9.
选取35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考察了基础比率和认知风格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探讨了基础比率作用机制的争论。实验采用2(基础比率:高、低)×2(认知风格:场依存、场独立)双因素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完成一道贝叶斯推理题,问题内容为疾病情境。将推理材料划为AOI1(描述基础比率)、AOI2(描述击中率)、AOI3(描述虚报率)、AOI4(提问)4个兴趣区,分别记录被试的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等。结果发现:(1)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指标上,基础比率和认知风格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2)在总注视时间和回视次数指标上,各兴趣区差异显著,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AOI2>AOI3>AOI1>AOI4。这说明,在贝叶斯推理中,并没有完全忽视基础比率;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而言,基础比率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也给我们一点启示:或许我们不能单一地去考虑基础比率的作用机制,而应该将它与个体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装饰图片对多媒体学习效果和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眼动仪追踪30名低知识经验大学生在有装饰图片和无装饰图片条件下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注意过程.结果发现:(1)有装饰图片组的保持和迁移成绩显著低于无装饰图片组;(2)有装饰图片组被试在认知兴趣图的注视次数、文本与认知兴趣图之间的注意转换次数显著少于无装饰图片组;(3)在装饰图片组内,80% 学习者报告被装饰图片吸引,并回忆出与装饰图片有关的先前知识经验.这些结果表明,装饰图片干扰学习者对主要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装饰图片可能主要通过干扰学习者对主要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理解以及激发不恰当的先前知识经验而阻碍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