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2.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if access to meaning can be directly achieved from the words in the two languages,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egree of semantic overlap between related words across languages in the pattern of priming effects. Nonassociative semantically related words (members of the same category) were used, avoiding explicitly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s. Using a priming paradigm, highly proficient Catalan–Spanish bilinguals were visually presented with pairs of words that either were translations of each other, had a very close semantic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shared features), a clos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r no semantic relationship at all. Participants performed either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Experiment 1) or a semantic decision task (Experiment 2).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the same in both language directions (Spanish–Catalan and Catalan–Spanish), showing that the degree of semantic overlap (in terms of shared features) between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an modulate priming effects, regardles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prime and the task us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cross-language activation of share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and, thus, that highly proficient bilinguals can have direct access to word meaning from the two languages.  相似文献   
3.
4.
选取24名日-汉和24名汉-日双语者,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探讨日-汉和汉-日双语者阅读有词切分线索的日语文本的眼动特征,研究词切分线索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三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表明,日语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促进汉-日双语者日语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利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的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实验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要求汉–英双语者根据线索使用汉语或英语对图片进行命名,记录线索加工阶段的脑电成分。采用AX连续执行测验(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中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后的200-350 ms和350-500 ms两个时间窗口,转换试次比重复试次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晚期负波,而且AY试次的错误率可以显著地预测转换试次的N2和晚期负波的波幅。结果表明,语言转换的线索加工可区分为由主动性控制调节的两个阶段,即“与非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分离”和“转入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阶段。本研究为主动性控制参与语言转换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双语者代码切换的机制已引起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分别在行为层面和神经机制层面展开。发现,双语者在进行代码切换时会出现切换代价,切换代价来源于心理词典外部的语言任务图式之间的竞争,其机制可能与中央执行控制机制有密切联系,左侧额下回、双侧缘上回和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参与了双语者的代码切换过程。文章还分析了在这一领域仍待研究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双语代码切换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熟练维-汉双语者汉语语义的通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跨语言非掩蔽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实验范式,通过变换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关系,研究了熟练维-汉双语者两种语言间的语义通达方式。结果发现,无论是维语作为启动刺激,还是汉语作为启动刺激,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无论是翻译关系,还是联想关系,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识别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两种方向的启动量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熟练掌握维、汉两种语言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而言,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表征上,还是在概念表征上都建立了很强的联系,两种语言间词汇通达的不对称性已接近消失,支持了Kroll等人提出的整合的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8.
熟练维-汉双语者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母语为维吾尔语,第二语言为汉语的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被试,使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熟练的维汉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的特点,即他们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是共同存储的还是独立存储的。结果发现,实验1语言内启动条件下,即启动刺激(维语)和目标刺激(维语)之间具有语义联想关系时,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2(启动刺激为维语,目标刺激为汉语)和实验3(启动刺激为汉语,目标刺激为维语)的跨语言启动条件下,都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说明被试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是共同存储的。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同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共同存储的,支持了共同存储理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语义启动任务及藏语与汉语语义相关词和无关词对,探究语言经验能否改变熟练藏-汉双语者的母语主导优势和双语语义表征方式。结果表明,1)无论启动词为藏语还是汉语,藏-汉双语者对汉语L2目标词的加工速度和正确率均显著好于藏语L1,存在语义启动效应; 而在藏语目标词条件下则未发现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 2)藏语到汉语的语义启动效应大于汉语到藏语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藏-汉双语者的汉语经验对藏语词的表征有影响,但汉语还不能完全替代母语藏语为主导语,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Kroll的RHM模型和Green的ICM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刘钰  陶云  刘艳 《心理学探新》2011,(6):520-524
采用语义启动研究范式,探讨傣族小学2、4、6年级汉语词汇和语音的语义通达特点。结果表明:1)对图片语义的提取存在学习年龄效应,2年级的反应时显著长于4、6年级;2)汉语词汇和语音都能显著促进图片语义的提取,但语音促进作用更明显;3)汉语词汇对图片语义提取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汉语语音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