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雨 《周易研究》2007,(6):22-28
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是现存最早的两汉象数易学文献,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献价值。然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作为经学的解释文本是其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两汉以来的象数易学及唐代易学中的"新义"反对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反映了唐代易学发展的新动向;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强烈地批判了王弼等玄学派易学"以无为本"的哲学观念,在整个易学哲学发展史中,成为沟通汉代易学与宋代易学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2.
房审权在宋代易学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反用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法,汇集汉代以来解《易》诸家,坚持以义理解《易》为主,切实地推动了义理易学的发展,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衡继承房审权的易学思想,在删补《周易义海》的基础上,编撰完成《周易义海撮要》.《周易义海》、《周易义海撮要》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易学资料,也客观地折射出了南宋以前义理易学的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学生李春华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正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李春华身上究竟体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由此我们应该如何评价80后的中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风貌?李春华的事迹对于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有何启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求解,我们选编了这几篇稿子,希望能够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作为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早期对易学有着独特体认和理解,并运用这种体认和理解建立起自己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认为周与易体现着体与用、常与变之"宇宙二相",吾人只要"以其不变应其变",就能"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实现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的人生理想。他用太极、阴阳、变易等易学原理解释、说明进化论,并力图为进化论寻求形上学根据,使之更加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用进化论来说明易学之阴阳、变易、生生、日新等观念,从而升进了易学的变易观,使大易哲学由传统活转于近代。在他那里,实现了中学与西学、哲学与科学的有机对接。本文认为,在注重易学本身的发展、演化研究的同时,也应注意像李大钊这种对易学援引、运用的研究,进而全面评估易学对中国近代社会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tory of violence expo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explored. Violence exposed children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school-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learning disabilities, language impairments, and other neurocognitive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interact to create a complex web of deficits and disabilities where intervention access points are difficult to assess. Ofte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academic problems develop in parallel. Timing of violence exposure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he child during exposure complic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A model is presented that explores pathways linking violence exposure to aspects of school-related functioning, both academically and behaviorally. Early life stress, in the form of violence exposure, is related to neurocognitive deficits, including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problems in self-regulation. Deficits in self-regulation at the level of behavior, and cognitive control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at the level of brain processing, are related to both academic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uggesting a possibl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Biological mechanism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tress respon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response, and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s associated with violence exposure.  相似文献   
6.
文章辨析了退溪与朱熹在对待《周易》“经传关系”问题上的差异,特别强调:退溪并不尊崇朱子 易为卜筮而作的观点,他坚定的实行经传合观,也与朱子在经传分合上犹疑不定的态度大相径庭。朱子 易为卜筮而作的观点,在当时或以后并未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系辞》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马王堆帛书《系辞》中几处重要的异文。今本《系辞》中的“象”,帛书作“马”。“马”义同于“数”。《庄子》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处的“马”。与帛书《系辞》中的“马”同义。今本《系辞》中的“太极”,帛书作“大恒”。恒、常同义,《仪礼》中说“假尔大筮有常。”这个“常”即帛书《系辞》中的“大恒”。亦即《吕氏春秋·大乐》中的“天常”。今本《系辞》云“显诸仁,藏诸用”,帛书作“圣者仁,壮者勇”。儒家学说重视“勇”,《论语·宪问》即有云“仁者必有勇。”帛书《系辞》云“天地之大思日生。”“思”读为“司”,今本作“天地之大德日生。”帛书《系辞》又云“夫易古物定命”,其义同于“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今本《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帛书作“圣人以此佚心”,佚、乐同义,马王堆帛书《五行》云“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相似文献   
8.
曹南冥图式的易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李退溪同时代的韩国学者曹南冥,依据程朱等的象数观念构建了独特的体系结构,这使他对天道与人道问题拥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天道观方面,南冥通过他的10幅图解,勾勒出一幅从宇宙演化-结构一本体追寻-内在规律(包括变化运动原因、必然性、趋势)--天人关系的图景,使理学天道观的内涵得到充分的阐示.在人道观方面,他把太极、乾道变化落实到各正性命、继善成性而立诚的过程之中,较为形象地为人类的伦理道德找到了本体论上的依据,从而弥补了当时韩国哲学研究注重义理而忽视象数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李强调为易旨在洗心 ,反对为易而易 ,认为习易贵在自得 ,故应易备于我、求易于己 ,主张治易当实以足下 ,发明易理。  相似文献   
10.
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和《华严经》分别是儒家和佛教的经典。李通玄以《易》及儒家传统的观点诠释《华严经》,开创了理解华严的新途径。本文从“外道”概念的理解和李氏运用易学思想解释《华严经》中“十方神”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特色,文章最后对这种沟通儒佛之尝试的哲学意义作了发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