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艳芳  尹锋超 《管子学刊》2006,(2):122-125,128
商周文化东渐是山东地区商周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淄潍河流域则是山东地区商周考古的一个关键性区域,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从考古学角度探讨淄潍河流域商周文化东渐及其历史背景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红霞 《管子学刊》2007,(4):114-117
本文根据《曾子》一书的著录和引用情况,考订出《曾子》一书大约在六朝以前亡佚八篇,其余十篇保存在《大戴礼记》篇名中带有"曾子"二字的十篇。自宋至清,出现很多《曾子》书的辑本,本文对这些辑本做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王红  李薇 《管子学刊》2005,(3):25-28
晏婴以极忠尽谏闻名,而其劝谏的主要内容便是要齐君效法古之贤君爱民、重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描述晏婴的谏诤形象和高超的进谏艺术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篇综述总结了帕金森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病程监测的各领域的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神经影像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生物学标记物,也是当前研究较为成熟的两大领域。神经影像学标记物以多巴胺能影像及非多巴胺能影像为代表,生物化学标记物为包括a一突触核蛋白在内的多种蛋白和激素,两者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帕金森病的前驱诊断手段,即在疾病典型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出现前便可预测帕金森病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病程迁延反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耗费卫生资源。虽然传统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仍是目前治疗主流,但是大量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对IBD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IBD的治疗正步入免疫调节的生物学时代,多种新型生物制剂的出现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选择。现就目前IBD药物治疗现状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IBD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Zuckerkandl结节(ZT)在甲状腺手术中对上甲状旁腺的定位与保护作用.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甲状腺手术患者351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ZT在左侧叶甲状腺的发生率为89.0%(268/301),右侧叶中的发生率为87.3%(254/291),共计5例患者出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一过性下降,未有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失患者出现.ZT为甲状腺手术中探查上甲状旁腺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解剖标志,值得引起甲状腺外科医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流行病学数据的更新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 D )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早期应用生物标志物的AD新诊断标准广泛应用和临床试验不断失败的鲜明反差提示AD治疗的艰巨性。AD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共病研究不断深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非药物治疗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9.
孙鹏  徐克谦 《管子学刊》2014,(1):14-16,21
管仲与晏婴同是先秦齐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他们的故事中均有不为所事之主而死的情节。从民俗学角度,说明时代和民俗的变化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孔子评价人物的仁、道标准及其言说标准下的管晏形象,为当下职场人士处理上下级关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The author examines He Lin’s interpretation of Zhu Xi’s method of intuition from a phenomenological-hermeneutical perspective and by exposing Zhu’s philosophical presuppositions. In contrast with Lu Xiangshan’s intuitive method, Zhu Xi’s method of reading classics advocates “emptying your heart and flowing with the text” and, in this spirit, explains the celebrated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things (ge wu qiong li).” “Text,” according to Zhu, is therefore not an object in ordinary sense but a “contextual region” or “sensible pattern” that, when merged with the reader, generates meanings. Furthermore, by discussing the related doctrines of Lao Zi, Zhuang Zi, Hua-Yan Buddhism, Zhou Dunyi, and Zhu Xi’s own “One principle with many manifestations (li yi fen shu),” the author identifies the philosophical preconditions of Zhu’s metho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author goes on to illustrate Zhu’s understanding of “observing potential yet unapparent pleasure, anger, sorrow and happiness” and “maintaining a serious attitude (zhu j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