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不仅最早论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响亮口号,而且认为人才是国家强盛且长治久安的关键。《管子》特别强调了君主与中央之人的关键性作用,突出强调了君主的个人素质以及中央之人的选拔,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丽 《管子学刊》2016,(4):31-34
齐桓公生长在东夷地区的齐国,这个地方原住居民主要以打猎为生,箭术普遍较高。受当地环境影响,齐国历代君主多喜好箭射,齐桓公是其中的佼佼者。齐桓公喜欢箭射,这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征战与治国影响也很大。齐桓公在争夺君位时,面对管仲射来的一箭,反应敏捷,麻痹了管仲,争取到主动,最终成为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具有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团结材能优异之人,与官员群体密切合作,齐国因此富强;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时,则依靠盟约来维护秩序,为自己赢得信誉,为当时的中国创立了新局面,这都是齐桓公体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任重 《管子学刊》2002,(1):25-28
宁戚是春秋时卫国寒士,后来他以歌声打动了齐桓公而得以居官,但当时他并不显赫,其名不见于经传。战国时的各种文献竞相记述宁戚,记述越来越详、渲染夸张的成份越来越多,于是宁戚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其原因在于宁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向统治者自荐成功的人,成了战国士人游说的样板,所以宣扬宁戚乃时代的需要。汉以后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探究戚见齐桓公时所唱的歌,于是世间便有了多种不同版本的宁戚歌辞流传,其实皆为臆测或假托。本文通过对宁戚其人其事的追踪考查,揭示了“古史越长,传统中的中心人物越被放大”这一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去非 《管子学刊》2001,(4):86-89
东夷就是齐地,东夷齐地古有君子国之称,因而是羲农文化或羲炎文化的发祥地,君子之国,礼义之邦,故为孔墨渊源所自,太公是东夷人,故行“因俗简礼”之政,其通利未之道,而而促成“商品经济的发达”,“极女工之巧”,因而有妇女经商行贾,有“女闾”出现,行商妇女不是娼妓,不当信犬见雪而怪吠。襄公,文姜是私通内秽,无社会性,普遍性,战国秦汉间齐多神仙方术之士,但与“巫儿婚俗”则风马牛不相及,至于“桓公淫骨肉又甚于乃兄”的判谳,可待《书虚》扫除蔽目的一叶。  相似文献   
5.
浅析齐国桓管时期的用人"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春秋时期,齐国在桓公、管仲主政期间建立形成了一套包括培养、引进、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内容丰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齐国富国强兵,并助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选人用人的许多做法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所首创,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7.
一、不知礼与如其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不过,对于管仲的评价争议颇多。在这些争议中,多涉及儒家的关键议题,因此,也必然成为孔门师徒经常讨论的问题。《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  相似文献   
8.
爱的价值     
正常听"讲实惠"的人不屑地说,"良心?良心多钱一斤?"是呀,人心不是猪肝肺,没法在副食店的秤盘子上估值。在"讲实惠"的人眼里,良心一文不值。可在人类历史上,却又唯有良心是什么价钱都买不到的。不仅钱买不到,什么样的"实惠"也换不来。史上的齐桓公,曾贵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用举国之权禄来赏赐臣下,可就是这样的"实惠",他也没换来良心。齐桓公《管子·小称》记载,"饥而欲食,渴而欲  相似文献   
9.
张杰  石学军 《管子学刊》2014,(3):100-105
《保训》的中心内容"中"或"中道"既包括"勿淫",又包括利民。它是周代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桓公霸政既是齐桓公治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又是霸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桓公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保训》"中道"。《保训》"中道"中的利民思想被桓公霸政所继承,"勿淫"内容则因时代原因被齐桓公所摒弃。这体现了霸政"以力假仁"的特色。但战国学者反思霸政时,认为理想霸政理应包括王道德政内容,即继承《保训》"勿淫"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管子.封禅》和《史记.封禅书》的比较来看,前者应是后者写作时的参照底本,这说明齐桓公"欲封泰山,禅梁父"的说法,当有更早的史料来源,并非司马迁杜撰。从齐桓公来看,他在即位初期就有称霸心志,这与他贵胄的秉性及早期经历有关,其一生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对礼数的相对淡漠,在功成之后寻求封禅是诸因素合力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先秦时期流传久远的祭祀天地的古老习俗,则为齐桓公封禅的意愿提供更为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