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齐国的金属细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古齐国地域内出土的反映齐国金属细工工艺的文物考古资料,从考古学、金属工艺学和齐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科学地分类研究,论证了齐国是中国古代金属细工工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并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该文还对齐国金属细工工艺器物的使用等级及金属细工工艺发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对于齐国科技文化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王与将相都十分重视军队包括后备力量建设。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改革内政,建立国鄙制,“作内政而寄军令”,在国的行政单位基础上建立起三军编制,推行军政合一,寓兵于民。行政官员平时处理政事;战时则带领精兵作战。由于士卒平时居住在一起,彼此熟悉,且福祸相依,因而战时配合默契,生死与共,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为齐建立霸业奠定了基础。春秋齐国军事体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今天现代预备役部队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传说,自春秋晚期发端于齐都临淄城郊以来,历经各代传承与演义,时至明清趋于完善、成熟,并普及全国、享誉世界,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该传说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逐渐催生出了许多孟氏体裁的民间文艺作品,其中民间音乐占有很大比重。这些音乐作品的形成,首先追溯到齐国的哭调和齐人对孟姜女原型杞梁妻遭遇的感叹之歌。自汉代至明清,孟姜女音乐产生、繁荣,随之出现了流行全国的孟姜女调,从而形成了孟姜女音乐系列。  相似文献   
4.
齐国《韶》乐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帝喾、帝尧、帝舜的上古时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代表之一,堪称经典。《韶》乐源于帝喾的《九招》,后经帝尧更名《大章》传承,至帝舜时代,正式形成了《箫韶》。齐国《韶》乐则是在舜之《箫韶》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的,充分反映了齐国乐舞的艺术成就,是《九招》、《大章》和《箫韶》三个不同时代的乐舞体现。探析《韶》乐的起源,从乐舞研究上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社会发展上来讲弘扬了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  相似文献   
5.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的政治家,齐国三朝卿相。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辨,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以求获得景公的赏识。  相似文献   
6.
齐乃重仁尚德之地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东方有君子之国……其人好让不争”。长期的重德传统 ,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思想财富。其中 ,商业道德思想 ,虽因商业当时被列为末业而少载史册 ,但从零散的资料记述或折射中 ,尚可见其轮廓之一二。本文拟就此浅论其大概 ,意在寻求其中有借鉴意义的部分 ,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姜太公入齐之后 ,施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商业列为国家经济主体部分 ,他说 :“大农、大工、大商为之三宝……三宝完国乃安。” (《六韬·六守》)齐国继承发展了他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 ,至战国间称 :“商不出…  相似文献   
7.
"申池"考辨     
“申池”是齐国苑围,魏晋以来,遗址失考。由于杜预一个“疑是齐都申门左右水池”的猜测,后来编人《康熙字典》《辞源》据以为真,遂成定论。根据《史记》《左传》《孟子》等大量相关资料的分析,实际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地方和村落名称、地下发掘等因素的多方考证。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申池”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苑围,在当时的时水——现在乌河上游,以临淄区凤凰镇申桥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的乌河流域地带。  相似文献   
8.
《管子》一书,既有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的内容记述,又有对于人才的选择和征集这一内容的阐述,还有关于对人才的利用和考核的内容记述。齐国的八百年历史,更使我们看到了人才治国战略的重要性。人才强国战略,使齐国昌盛久荣,使齐国成就霸业,不断称雄。从姜太公首倡“尊贤上功”、开人才兴国之先河开始,齐国代代相因、步步完善,营造出了一种重视人才、尊贤用能的良好环境和风气。《管子》和齐国昌盛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刘秀荣 《管子学刊》2010,(4):87-88,98
周村铜响乐器的制作历史,据《考工记》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时至明清,已是作坊林立、品种多样、四海扬名、南北畅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周村铜响漫五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陈青荣 《管子学刊》2010,(2):103-106
山东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所收藏的传世青铜器《引尊》,是引为其同宗长辈所造之祭器,金文资料反映,《引尊》之引为西周中期人,是商齐裔胄,其生存年代与生存的地域均与陈庄出土青铜簋中的"引"相同,他们是否是同一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