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家的幽默     
正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身上不乏幽默细胞,他们常常语出不凡,令人捧腹。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政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付账,郁达夫从鞋底下抽出钞票交给堂倌。朋友诧异地问道:"你怎么把钱藏在鞋里?"郁达夫笑笑,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1945年,一次聚会中,郭沫若问广东漫画家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取得这样古怪,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态度与道家道教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态度,多多少少有互相一致的地方,即都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其结论也都是认为儒家的封建礼教会导致"人吃人",只是时代背景不同,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爱罗先珂童话的译介不仅发自内心与作者的共鸣,而且也折射出译者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潮流,同时也体现了他“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深刻独到,意义深远的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他的翻译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个性之突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文章对鲁迅翻译观形成的时代背景,鲁迅翻译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对重译和复译的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李世峥 《天风》2010,(9):42-43
1929年9月27日,年近五句的鲁迅喜得贵子(即海婴),喜悦之情,自然不言而喻。自打海婴出生,鲁迅就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以致招来不少人的讥诮,认为他过于溺爱儿子,有失“豪杰”和“丈夫”的风范。为此,鲁迅于1931年专门赋诗一首,题名就为《答客诮》,原诗如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相似文献   
6.
吴钧 《周易研究》2007,(2):92-96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遭”的民族精神、鲁迅与《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金果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13-113
书信是一个人最不掩饰、情感最真诚的文章,从中最能够体察出写信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世界。《鲁迅家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父母亲人面前体贴孝顺的温情鲁迅形象,其中的《两地书》更是鲁迅的深度自述:呈现了他准确敏锐的历史洞察能力、反抗绝望的坚毅人生态度、孤绝脆弱的灰暗心灵世界、视人而别的谨慎朋友交际和温情脉脉的亲昵夫妻交流,总的展现了一个刚毅执着而不失温情的鲁迅。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佛缘     
鲁迅(公元1881-1936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作家,一生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对于佛教,鲁迅也有很深的研究,他不仅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而且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孝道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 ,而且与家族、国家、天下相绾结。从孔、孟、《孝经》到董仲舒、朱熹 ,孝道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而人们主张和反对孝道也有着不同的背景、情况。孝道是应该批判继承的 ,源于真挚之情的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道美德。  相似文献   
10.
鲁迅校本《岭表录异》是在武英殿聚珍本的基础上校勘而成。该校本体现了鲁迅对岭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本质和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自然观的准确把握。该书之中的"铜柱"条记载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铜鼓及其文化,整体上把握住了古代铜鼓的形制、族属、起源及其承载的南方边疆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产生于巫风傩俗盛行的南方边疆远古部族社会的古代铜鼓,具有象征"社"稷疆界的神圣意义和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的宗教文化社会功能,古代铜鼓宗教文化在南方边疆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