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3.
孙鹏 《中国宗教》2022,(2):80-81
张春蕾、夏和生合著的《问道茅山三千年》一书是茅山道教研究的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一、如实反映上清派面貌作者史料充分,立场客观,如实反映出上清派的面貌。一是客观分析了上清派及上清经法诞生的原因。据《茅山志》记载,上清经法传到人间之前已经在上天流传很久。这在神化上清派的同时,却削弱了文献的可信性。作者结合文献资料及社会发展史,对此作出了理性的分析,认为上清派是魏晋南北朝动荡不安的时代产物,上清经法是一些弃政入道的才学之士集体创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将张邰在与蜀军的交战中身亡,魏明帝曹敬得知消息,忧心忡忡地对中书侍郎陈群说:“蜀国没有平定而张邰却已死了,这可怎么办啊!”陈群也满怀忧虑地附和说:“张邰的确是一员良将,是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啊。”卫尉辛毗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在古今联苑中,留下了不少师生联语,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意境深远、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今采撷一束,与读者朋友共品。(一)明代万历年间,湖北省天门县出了两个年轻文人,一个名钟惺,另一个叫谭元春。他们主张厚今薄古,提倡通俗文学,在当时文坛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十分推崇他们,便给他们题了一块“楚有材”的木匾。一位学台大人闻知后决定探个究竟,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天,学台来到钟、谭的住处,恰好二人都有事外出,他只看到了挂在住所门上“楚有材”的匾额。学台十分不悦,但又不忍空手而归,便令手下将匾摘了下来,乘船带走。不久,钟、谭回家…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8.
《周易参同契》是炼丹术理论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这本书的文本组成与著者,历代学者有很多争议.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应当以文本自身的内证为主.《参同契》的文本经历了各自独立、混编至重编三个时期.其主要组成部分即四言经文和五言经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四言经文是对五言经文的进一步发挥和补充.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经文主旨,简单地概括为外丹或内丹均不太合理,文本自身已经表明了内养性情和外用炉火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人物画创作自魏、晋、唐、明、近代,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变革。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也为中国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文化与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笔墨与审美应与现代文化对接。人物画家无论在技术与精神两个方面都应有所发展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升精神层面的境界。人文主义思想历久常新。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发现与刻画现实生活里的人物形象,乃是推动绘画艺术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王体 《中国道教》2008,288(3):39-43,49
北宋张伯端所撰《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的元典之一,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于史。《悟真篇》自问世以来,后世注本很多。就目前初步考察的情况来看,从宋代至清末大约有《悟真篇》注本60多家,其中,亡佚注本大概有40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