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血压病防控形势不理想的现状要求临床决策要有新的科学思维.病因正本清源是基础,应该从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生态等宏观与微观着手,真正把握高血压病这一心身性疾病的本质.临床药物干预是手段,用药诸环节要因人而异,既尊重人体自调适规律又成为有益的修正.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深化.临床决策将永久处于相对不确定之中.思维上临床决策应从非线性思维出发,深刻理解诊疗指南的复杂表述;整体医学观上应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统筹分析;同时卫生经济学上应坚持简、便、效、廉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它的危害性较之烈性传染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高血压防治仍停留在"专家模式"一头热的困局上,临床指南与临床实践有较大差距.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造成"三低"的原因有:(1)对高血压这种慢性、流行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2)健康观念存在误区;(3)迷信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4)人群防治知识缺乏、素质低下.高血压防治是一个科学的综合管理过程,只有从健康教育入手,全面提高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才能开创高血压防治的新局面.健康追求不应只是个人行为,还必须是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人群有了健康观念、健康心态和健康智慧,高血压的防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控制论的兴起与广泛应用,目的论问题成为生物学哲学以及系统科学哲学的重要议题。运用控制论原理及其目的论思想对高血压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期对高血压病做到更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疾病防重于治,从养生入手,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这一思想对于高血压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血压病的防治应遵循<内经>"治未病"思想和养生保健理论,从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并结合中医中药,达到稳压降压的目的.尤其对于高血压痛的二级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控制论的兴起与广泛应用,目的论问题成为生物学哲学以及系统科学哲学的重要议题.运用控制论原理及其目的论思想对高血压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期对高血压病做到更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临床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血压病防控形势不理想的现状要求临床决策要有新的科学思维。病因正本清源是基础,应该从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生态等宏观与微观着手,真正把握高血压病这一心身性疾病的本质。临床药物干预是手段,用药诸环节要因人而异,既尊重人体自调适规律又成为有益的修正。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深化,临床决策将永久处于相对不确定之中。思维上临床决策应从非线性思维出发,深刻理解诊疗指南的复杂表述;整体医学观上应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统筹分析;同时卫生经济学上应坚持简、便、效、廉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防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它的危害性较之烈性传染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高血压防治仍停留在“专家模式”一头热的困局上,临床指南与临床实践有较大差距。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造成“三低”的原因有:(1)对高血压这种慢性、流行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2)健康观念存在误区;(3)迷信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4)人群防治知识缺乏、素质低下。高血压防治是一个科学的综合管理过程,只有从健康教育入手,全面提高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才能开创高血压防治的新局面。健康追求不应只是个人行为,还必须是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人群有了健康观念、健康心态和健康智慧,高血压的防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尤其是冠心病及高血压病逐年增加,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就诊患者症状表现的多种多样。心血管疾病中常伴有的社会及心理因素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以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数也迅速增加,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心理障碍,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疾病恶化。二者共病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ology)或称双心医学。  相似文献   
10.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重要指标;Tei指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定量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多普勒指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本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QTd、左室Tei指数及左心功能,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