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代哲学》2003,(4):60-60
2003年9月1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四期于文科楼八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做主题发言,题目:异化概念批判。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一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存在前后相继的两种维度,即青年马克思以道德批判为主导,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渐转向以科学批判为主导。如何看待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两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学界围绕此论题存在着争论。事实上,尽管马克思的理论从道德批判转向科学批判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以科学批判为标志的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亦并未抛弃道德批判的维度,这两种批判维度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之中,单纯强调一种批判维度而贬低甚至否定另一种,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王浩斌 《现代哲学》2005,26(1):18-23
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概念具有明确内涵、外延并与一定的"知识型"相关,这与西方学者在一般的、含糊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具有根本的异质性.它界划了一种分析的范式,说明了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知识型"的断裂,这种分析范式就是从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的探讨社会结构及由这种结构所决定的运动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概念之独特内涵所在.福柯等人忽视了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视角而从"劳动"范畴出发,认为马克思对李嘉图的修正在西方知识的最深层中并未产生真正的间断性,这是没有读懂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流变之"名"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名称的流变历程,首先应该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正名。就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而言,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至少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三种不同称谓,而且这些称谓似乎都是自明的,可以见诸不同学者乃至同一学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的提出提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性问题,并不是对卢卡奇等人所使用的"总体性"概念的简单套用。20世纪初,卢卡奇等人通过对总体性的强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以矫正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仅仅从经济决定论、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窄化  相似文献   
7.
<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然而,从理论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这还仅仅是我们重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的开端,更进一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张奎良 《哲学研究》2012,(10):26-29,34
<正>一、经济决定论的骚动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振兴,德国思想界中的唯物主义思潮逐渐抬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曲解和干扰。巴尔特是哲学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恩格斯称他为"平庸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家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8页)。他曾著有《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该书肆意歪曲、攻击马克思学说,其惯用手法是曲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李佃来 《哲学研究》2012,(10):11-19,128
<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于此的研究目前遇到一个"从何处进入"的难题,即应从什么视角或根据什么范式清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语境并指陈其问题与逻辑,进而开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更为开阔的理论空间。从已有的学术探索来看,有两种理路值得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活中,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的表现,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尊严问题;社会理想与社会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捍卫人的尊严。社会生活的这种特点,使尊严问题在当今时代具有一种现实的敏感性。究竟是什么导致人的尊严丧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两个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