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奎良 《哲学研究》2012,(10):26-29,34
<正>一、经济决定论的骚动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振兴,德国思想界中的唯物主义思潮逐渐抬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曲解和干扰。巴尔特是哲学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恩格斯称他为"平庸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家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8页)。他曾著有《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该书肆意歪曲、攻击马克思学说,其惯用手法是曲解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李佃来 《哲学研究》2012,(10):11-19,128
<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于此的研究目前遇到一个"从何处进入"的难题,即应从什么视角或根据什么范式清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语境并指陈其问题与逻辑,进而开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更为开阔的理论空间。从已有的学术探索来看,有两种理路值得注  相似文献   
3.
方珏 《哲学动态》2008,(4):32-35
在当下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普遍重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个体或流派的探讨,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别史的考察.换而言之,对于一种理论体系的考察,我们不仅要探究哲学家个人或哲学派别的思想,也要考察其在哲学传统和哲学形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自第二国际时代以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的研究在主导逻辑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换:一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以卢卡奇等为标志的从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构架转向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构架,这一研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得到回应;二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与结构的逻辑论争中,以主体-客体为核心的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5.
日本马克思主义近来正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以及日本哲学学界的一个新话题。这一话题的直接起因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出版的首批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本译丛不仅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性著作,即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田畑稔的  相似文献   
6.
一、导言G.A柯亨(G·A·Cohen)宣称,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者丢弃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两个传统信条的时候了。第一个信条的中心,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角色的信仰。这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时候,大量工薪阶层将会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将发生一场戏剧性的斗争,工人将会通过一场“预定日”(最初是指盟军诺曼底登陆日———译者注)式的革命,将共产主义带入人类社会。第二个信条的中心,是对共产主义经济秩序运行中科技所扮演角色的信仰。在这里,柯亨坚持认为,马克思相信,“科技理路”的实现,即科技发展将达到如此巨大的程度,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译介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马克思思想中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困难: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但在其作品中又充满着带有道德色彩的判断。以李大钊和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将这种理论困难表达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革命者的能动性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揭示了这种理论冲突,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典范。  相似文献   
8.
王平 《哲学动态》2012,(9):49-54
女权主义主义的发展经过第一波、第二波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波女权主义时期。第三波女权主义又被称为"后女权主义",因为这一波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第三波女权主义当中,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一股比较强劲的力量,有很多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23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系在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了"社会转型与政治认同"国际研讨会,会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相似文献   
10.
《世界宗教研究》杂志2016年第5期以首篇位置刊登了题为《简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兼议宣传无神论与信徒能否入党的两场争论》的长篇论文(以下简称“简论”),点名对笔者及有关同志关于“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及“宗教信徒不能入党”等观点进行指责。笔者认为,尽管如同有的学者指出,“简论”思维混乱,连逻辑学上的“属”概念、“种”概念谁大谁小都分不清楚,但此文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却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