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昔阳石马寺     
《佛教文化》2012,(3):68-69
南阳有座香严寺,洛阳有座白马寺,昔阳有座石马寺。我生在昔阳、幼居洛阳、老蛰南阳,“三阳”是我一生萦怀最重要的三处地方,有这么三处要紧寺院。白马寺是天下祖庭,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了三篇关于香严寺的文章,但我这么一把岁数,又一直被一些人误为“有学问”,生在昔阳却压根儿不知石马寺。石马寺遭冷落,大约因为它离枢纽城市远了些吧。  相似文献   
2.
意外香严寺     
《佛教文化》2012,(6):69-69
香严寺,踏进山门便觉诧异。天下丛林,无论少林、白马、灵隐……未例外,迎门便是弥勒佛、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这里却未供任何佛菩萨,是——关羽。高高的坐像,丹风目卧蚕眉,绿袍。他在这里凝视丹江山水不知多少年头了,也不知还要再看多少年头。他身边没有关平伴,孤零零的,关平不在周仓也不在,这和天下庙中关羽神塑“规制”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3.
苦楝香     
夜色如水,寂寥抚窗,品着一杯绿茶,享受夜晚的宁静,这时从窗外溜进一缕香气,这气味暗暗的,幽幽的,柔柔的,如涟漪轻轻地荡漾,缓慢地弥漫开来。这样的香温柔沁脾,仿佛一个婉丽女子正给你摇扇,一股清新之气便流入四肢百骸。心里不觉疑惑,但也只是疑惑罢了。奇怪的是,白天这样的香仍有,只需调动嗅觉神经,轻易就能闻到,那香细微如线,柔软似云,悄无声息流动于空气中。好像探密一样寻香而去,来到的是一棵树下。  相似文献   
4.
不知是因为山水,还是因为人缘,我总对梵净山有无尽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王蒙 《宗教学研究》2016,(2):268-273
北宋中期修建了景灵宫,并且将国忌行香礼移入其中,表现了儒家伦理观念的复兴。士大夫忠君报国、皇权至上观念的不断膨胀,对北宋景灵宫国忌祭祀礼仪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发现国忌行香礼仪的沿革与演进集中体现了宋人皇权至上的理念与虔诚的佛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从文武群僚行香、僧道站班行香、僧侣作法事这三个方面看,《政和五礼新仪》所载的景灵宫国忌行香礼是儒家伦理观念与佛教信仰之间相互融合与汇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斋月在美国     
在西方国家生活着的伊斯兰国家侨民们,每年都殷切而隆重地迎接宣告斋月开始的新月出现。他们争相得到一份伊斯兰斋月封斋时刻表,藉以了解封斋、开斋和日常礼拜的具体时刻。同时。  相似文献   
7.
灯下人生     
灯光,这高挑在精神枝头的花朵让我爱恋。稍稍回忆一下就会想起,童年时在家乡常见的油灯是用铁皮做的。圆柱形的身子斜伸着一根细长的嘴,把屋子里照得朦朦胧胧。我人小怕黑,夜晚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祖母或母亲把油灯端到哪儿,我就默不作声跟到哪儿,跟着油灯的光亮才觉得安全。晚饭后,大人小孩时常聚在灯光下谈些奇闻轶事,鬼狐神怪。油灯点得久了,灯芯上会结出黑豆般的灯花,发出“啪啪”的细碎的炸裂声。母亲用手中的缝衣针或织针轻轻一挑,父亲则弓起中指对着灯花迅速一弹,灯花落了,屋里又亮了许多。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村夜晚带来了温…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一月,受州委的委托,我们一行三人专程前往锦屏县茅坪镇调研。这时的“杉木之乡”,尽管临近隆冬,寒气袭人,但高山远岭依然郁郁葱葱,一派苍翠莽莽,充满着勃勃生机。而位于清水江畔的近岭矮山,则是黄橙橙一片,望不到边的桔树林上果实累累,洋溢着不尽的丰收喜悦。这就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地方特产——香桔。  相似文献   
9.
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道教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醮焚香、养生修行、用香神话等方面,它的长足发展与历史时期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不可分离。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在老家算是半拉木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儿的手艺皆属自学成才。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和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