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过去了.在春节的举家团圆欢庆中,你思考过它的社会意义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2.
侯印国 《法音》2022,(1):46-51
<正>腊月得名于腊,或云源于祭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献公向虞周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阻止但未能获听,于是感慨"虞不腊矣",言下之意就是虞国即将灭国,再也无法举行年终的腊祭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总结说:"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宫之奇曰:‘虞不腊’,是也。《史记》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盖西戎之俗,不知置腊,至是始效中国为之耳。"[1]或云出自猎狩,汉代应邵《风俗通》云:"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相似文献   
3.
张绍春 《伦理学研究》2012,(2):54-60,141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与道德的变革基本上是同步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服饰、社交礼节和岁时节日的风俗发生了重大变革.剪辫、放足和易服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了满族统治者施加的民族压迫和精神枷锁.鞠躬取代跪拜,“先生”和“君”的称呼取代“大人”和“老爷”的称呼,流行“同志”的称呼,反映出中国人的民主、平等观念在增加,政治理想和团结精神在强化.改历改元表明皇权至上观念轰然倒塌,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潮流的观念在增强.  相似文献   
4.
同女性首饰相比较,男性首饰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社会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首饰对于男性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男权社会中,佩饰对男性来说也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含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在社会风俗下,佩戴首饰寄寓着人们诸多美好希望。研究这种现象,可为当代男性首饰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百姓的生活行为无不受其影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也会产生异化和衍变,产生出俗信与迷信的不同现象。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俗信与迷信显得颇为重要,从民间禁忌的角度来谈民俗,或许能找出些答案。  相似文献   
6.
周琼  海澄 《佛教文化》2007,(4):112-117
建筑常被人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罗丹说过:"我们整个法兰西就包含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可见,建筑与该民族的宗教观念、经济、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宗教在以建筑为物质载体宣传教理、凝聚信徒、传承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作用于建筑,形成了宗教和建筑间伴生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远来 《天风》2016,(2):15-16
正我们需要开放而谨慎地面对不同的习俗。对于不违背教义、法徨和伦理的习俗,要尽可能接受、尽可能融合、尽可能得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习俗之间存在着张力,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尝试从圣经的立场做一点探讨性分析。一、一个目的——荣神得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荣神与得人。"你们或吃或喝,无论  相似文献   
9.
艾茶 《佛教文化》1995,(5):44-45
《吃茶养生记》一书作者为荣西禅师。他的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是将中国的禅宗佛教——临济宗和将中国的饮茶风俗传入了日本。 荣西禅师1141年生于古时日本备中国的吉备津。终年75岁。始曾专研天台密教,创立叶上流派,人称对上上人。初次渡海入宋时年仅28岁,参拜了天台山后。  相似文献   
10.
论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历史性地提出了必须改变旧习惯、树立新风尚、移风易俗、建设新文化的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总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中,并总是通过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呈现。风俗习惯既是认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之文明状况的最简洁明了的窗口,亦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有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