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咬合紊乱与下颌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以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下颌关节最常见的疾患。既然咬合紊乱与下颌关节关系密切 ,那么 ,咬合紊乱与这种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如何通过科学证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 ?1 咬合紊乱与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D)孰因 ,孰果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咬合紊乱可导致TMD ,咬合紊乱是因 ,TMD是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TMD可导致咬合紊乱 ,咬合紊乱是果 ,TMD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探测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tion)的能力是否受损,已有行为研究尚存分歧。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源于实验刺激、实验任务和测量指标存在差异。然而,神经研究却一致证实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存在异常。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后侧上沟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功能异常,而领域一般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背侧视觉流功能异常的视运动知觉障碍也可能基于脑功能联结异常的弱中央统合障碍。据此,本文将从研究范式、行为表现及潜在机制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ndibular disprder,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TMD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为心理因素、牙合因素等.但是目前对于心理因素在TMD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方面,很多学者尚持有异议.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涨落理论、综合性原则和最佳化原则等阐明如何才能获得对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的全面认识,并指出重视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体现人文关怀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社会技能高于其它任何动物,能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高级表征,并能利用这些表征进行十分灵活的推理判断。但是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来自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一些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它一些脑区结构(如右侧躯体体感区、岛叶、基底节、白质等)也共同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文章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有关离身经验的研究有助于当前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深化对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身经验之脑与神经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笼罩在离身经验上的神秘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当前有关离身经验的科学心理学解释主要包括:诱发离身经验的神经相关物解释、诱发离身经验的身体拥有错觉解释、精神活性物质效用的解释、自发离身经验的特殊性解释。然而,当前的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释主要侧重于诱发离身经验,而对自发离身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予以审视。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继续探索离身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建构更为系统、科学的身体自我意识理论框架来解释离身经验,并利用新兴神经科学技术揭示精神活性物质影响离身经验的、潜在的脑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慧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67-1874
无意视盲现象是指即使某些刺激物出现在视野中, 观察者也并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它是许多交通和医疗事故的罪魁祸首。回顾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 无意视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即“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一般情况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会共同导致无意视盲; 但有时候, “注意定势”也会独立于“资源有限”直接导致无意视盲。另外, 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作用于大脑加工的中后期, 即使产生无意视盲, 意识加工脑区对非预期刺激也进行了一定的认知加工, 但是否能进入到意识层面, 一方面取决于刺激呈现后中期枕顶部位的意识输入, 另一方面取决于与刺激驱动相关的顶联合区的激活程度以及与记忆负荷相关的顶内沟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8.
以修复下颌骨髁突缺损、重建接近生理形态和功能的下颌关节为目标,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观察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总结出异质性人工髁突修复重建下颌关节的适应证、术后并发症、手术后长期观察,并与自体骨移植重建下颌关节和异质性全关节置换重建下颌关节分别进行了对比,由此提供异质性人工髁突修复重建下颌关节的相关临床决策因素.  相似文献   
9.
行为人的意图动机是我们对日常行为的对错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以往研究表明,左右侧顶联合区(TPJ)都可能与信念意图的整合加工能力相关,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刺激研究为TPJ区域与心理状态归因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然而,这些研究在实验任务的选取,实验设计的优化,实验结论的稳健性上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两个在设计上互相补充的实验。实验中被试的TPJ区域会接受一段时间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并完成一系列的道德判断任务,任务是由意图和结果,以及负性和中性2×2双变量构成的4种条件的故事:无伤人、伤人未遂、意外伤人和伤人成功,被试要对故事主角的行为做出谴责程度的道德判断。结合道德判断的谴责程度和决策时间数据发现,当人们在处理信念意图信息时,左右侧TPJ区域可能是协同互动、共同发挥作用的。在激活右侧TPJ并限制左侧TPJ的情况下,人们对负性结果的谴责程度变高,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于行为结果做出道德判断;而在限制右侧TPJ并激活左侧TPJ的情况下,人们对负性意图的谴责程度变高,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于行为者的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0.
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语言认知的核心功能是语音加工, 因此, 语音加工的脑机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采用元分析方法, 对使用近红外技术考察新生儿语音感知的结构检测、偏差检测和母语感知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新生儿的典型语音感知脑机制以及这三类语音加工相关脑区的异同。结果显示, 左侧额下回是新生儿检测语音结构的关键脑区; 双侧叶在新生儿语音偏差刺激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生儿的母语语音加工存在左侧化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