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有密切的关系 ,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以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颞下颌关节最常见的疾患。既然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关系密切 ,那么 ,咬合紊乱与这种疾病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如何通过科学证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 ?1 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D)孰因 ,孰果对于这个问题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咬合紊乱可导致TMD ,咬合紊乱是因 ,TMD是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TMD可导致咬合紊乱 ,咬合紊乱是果 ,TMD是…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探测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tion)的能力是否受损,已有行为研究尚存分歧。导致分歧的原因可能源于实验刺激、实验任务和测量指标存在差异。然而,神经研究却一致证实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存在异常。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后侧颞上沟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功能异常,而领域一般性观点认为该障碍可能是基于背侧视觉流功能异常的视运动知觉障碍也可能基于脑功能联结异常的弱中央统合障碍。据此,本文将从研究范式、行为表现及潜在机制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颞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ndibular disprder,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TMD病因比较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为心理因素、牙合因素等.但是目前对于心理因素在TMD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方面,很多学者尚持有异议.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涨落理论、综合性原则和最佳化原则等阐明如何才能获得对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的全面认识,并指出重视心理因素在TMD中的作用也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体现人文关怀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探测正常被试在中文音素言语流畅性任务时的脑激活模式,34名右利手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实验任务为音素言语流畅性任务,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检测被试额颞区在任务时的激活情况,结果发现该任务激活了大脑双侧的额颞区,双侧缘上回的激活可能为中文音素言语流畅性任务的语言特异性激活脑区,该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价值,并说明了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可用于中文言语流畅性任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社会技能高于其它任何动物,能够形成对社会环境的高级表征,并能利用这些表征进行十分灵活的推理判断。但是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来自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经发现有一些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叶、颞上沟、扣带前回等)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它一些脑区结构(如右侧躯体体感区、岛叶、基底节、白质等)也共同参与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文章对近年来关于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有关离身经验的研究有助于当前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深化对自我及具身认知的认识。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诱发离身经验之脑与神经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笼罩在离身经验上的神秘面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当前有关离身经验的科学心理学解释主要包括:诱发离身经验的神经相关物解释、诱发离身经验的身体拥有错觉解释、精神活性物质效用的解释、自发离身经验的特殊性解释。然而,当前的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释主要侧重于诱发离身经验,而对自发离身经验的解释则有待新的科学框架与理论予以审视。未来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继续探索离身经验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幻觉还是一种实在的知觉,建构更为系统、科学的身体自我意识理论框架来解释离身经验,并利用新兴神经科学技术揭示精神活性物质影响离身经验的、潜在的脑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训练(Working Memory Training, WMT)诱发神经可塑性,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晰。为探索WMT改变正常人群大脑功能的时空特性, 以“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和“神经效率假说”为依据, 采用逐层递进的5种方法, 分6个步骤来查究近20年来正常人群WMT的37篇fMRI文献。第一步, 用叙述性综述、频数分析和卡方检验法比较脑区激活模式和脑网络功能连接在WMT前后发生的改变, 发现WMT改变了大脑的5个联合区、7个宏观区和3个子区。其中, 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这3个子区各自激活减弱的报道文献数量多于其激活增强的, 且这种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步, 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对其中26篇开展元分析, 发现大脑的3个子区激活减弱水平在WMT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额中回(BA6和8)、额上回(BA6)和前扣带回(BA24和32)。第三步, 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提出WMT脑区分布递减时空模型, 产生5个结果和讨论。第四步, 采用非参数检验进一步追踪WMT效应的调节因素, 发现训练的任务类型和时间分别对脑区激活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五步, 针对正常人群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时空特性, 得出3个结论:第一, WMT改变了正常人群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 表现为减弱或增强, 但减弱更加突出, 且更新和较短时间的WMT倾向于诱发较多减弱; 第二, 这些神经活动变化主要发生在额顶叶联合区, 但也包括分别以颞叶、枕叶、扣带回及纹状体为主的联合区, 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整脑功能联合。这体现了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空间特性, 且符合“扩展的智力顶额整合理论”; 第三, 额中回、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尤其前扣带回)这4个子区在激活减弱水平上重点展示了WMT神经可塑性的时间特性, 且符合“神经效率假说”, 恰好体现出“聪明的大脑更懒惰”。第六步, 指出WMT诱发神经可塑性的未来研究可能关注脑可塑性中的低活跃性、辨析额中回、额上回、顶下小叶和扣带回(尤其前扣带回)这4个子区在激活减弱水平上体现的时间特性、找寻训练减弱或增强大脑活动的综合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慧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67-1874
无意视盲现象是指即使某些刺激物出现在视野中, 观察者也并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它是许多交通和医疗事故的罪魁祸首。回顾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 无意视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即“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一般情况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会共同导致无意视盲; 但有时候, “注意定势”也会独立于“资源有限”直接导致无意视盲。另外, 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作用于大脑加工的中后期, 即使产生无意视盲, 意识加工脑区对非预期刺激也进行了一定的认知加工, 但是否能进入到意识层面, 一方面取决于刺激呈现后中期枕顶部位的意识输入, 另一方面取决于与刺激驱动相关的颞顶联合区的激活程度以及与记忆负荷相关的顶内沟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修复下颌骨髁突缺损、重建接近生理形态和功能的颞下颌关节为目标,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观察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总结出异质性人工髁突修复重建颞下颌关节的适应证、术后并发症、手术后长期观察,并与自体骨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和异质性全关节置换重建颞下颌关节分别进行了对比,由此提供异质性人工髁突修复重建颞下颌关节的相关临床决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