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分析矛盾的方法论述了中印佛学心性论的区别、来源及其命运,并对密宗、禅宗提出了新的看法。印度佛学创立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印度国土上延续了近一千七百年。然而到公元七世纪,它已达到顶峰,自是以后便走向衰微,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几于绝迹。  相似文献   
2.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创造价值”的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认为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把人生的“幸福”与“成佛”、“创造价值”联系为一体,这是池田之人生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4.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年轻时入唐,向唐密大师惠果受学胎藏、金刚二界密法,回国后开创日本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思想,著《即身成佛义》,将“六大”作为法界之体性,以六大之“体大”,四曼之“相大”,再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速疾显现”之“用大”,作为东密的“即身成佛”之理论依据,并对唐密的三种成佛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作了发挥.本文将空海思想置于中国唐密与日本东密的关系中,说明空海依据日本人的信仰方式和精神需要,对“即身成佛”进行的阐发,是推动唐密向东密转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遮蔽了道教“即身不死”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4,(10)
正首先,祝愿到此参加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的各位来宾,吉祥、健康、快乐!目睹诸位代表团结一致,为佛法恒久存世和弘扬佛法作出巨大的努力,我对佛法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要是世界上所有佛教徒都积极地相互合作,佛法就能一直繁盛下去。佛教繁盛,其光辉就如百千太阳和月亮照耀大地。佛法的精华是戒、定、慧。要分析这三个概念的话,可引申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  相似文献   
6.
中道是佛教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最高真理和众生成佛的中正大道,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者,《中论玄义》认为:一、依名释义,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二、就理释义,中以不中为义。三、互相释义,中以偏为义,四、无方释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又,它还指出中的种类有四:一、一中,即一中道。二、二中,谓世谛中、真谛中。三、三中,即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四、四中,谓对偏中、尽偏中、绝对中。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9,(3)
发愿与发誓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  相似文献   
8.
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指, 与加工非顿悟问题相比, 加工顿悟问题能够产生更优的记忆保持量。该效应在顿悟的两种操作性定义以及不同实验材料中稳定出现。基于顿悟阶段观, 研究者提出两种理论解释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认知的生成效应和表征转化理论认为, 顿悟加工过程中的认知努力、适当迁移加工以及顿悟的表征转换加工促进记忆的保持效果; 情绪的“啊哈”体验理论认为, 加工顿悟问题后的情绪对后续的信息提取具有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从优化顿悟的指标、巩固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评估其持续性以及更加系统探讨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顿悟体验是伴随顿悟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和现象学体验,主要包含伴随题解闪现的啊哈体验和因思维定势自动激活而催生的僵局阶段体验。现有研究显示,顿悟体验可能是多类认知与情绪要素构成,兼具认知和情绪加工特性的多维复合体。加工流畅性可部分解释顿悟体验的产生机制,杏仁核、眶额区和脑岛等情绪和奖赏加工的脑区则可能是其脑功能基础。未来须用多元方法从新旧交替视角深化两阶段顿悟体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抑制功能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在实验1中,以14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潜伏抑制任务、提取抑制任务等多种抑制功能任务和若干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言语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言语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在实验2中,以15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Stroop任务等抑制功能任务和初始搜索空间不同的空间类顿悟问题,探讨了抑制功能在空间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发性侧抑制功能和主动性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均有不利影响;(2)抑制功能主要作用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阶段。这些结果表明抑制功能对于顿悟问题解决的重构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