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自我面孔识别的独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红升 《心理科学》2005,28(6):1517-1520
与识别他人的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识别在行为反应、种系发生、个体发展以及脑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独特性。行为指标方面,自我面孔识别在速度上快于识别他人的面孔;种系发生方面,只有人类和大猩猩等高级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识别自己面孔的能力;个体发展方面,儿童出生后不久即能识别他人面孔,但要在18个月左右才能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能力;脑机制方面,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面孔识别可能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记录了16名被试在完成有整体结构变化和局部特征变化的面孔/房屋图片的一致性判断时的脑内时程变化,以期对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本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N170波幅和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面孔/房屋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不存在加工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晚期成分(300~700ms)上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表明:面孔与房屋(非面孔)的加工在早期和晚期成分上都有差异性,体现出面孔的加工在早期视觉刺激的加工和晚期识别的加工上都具有特异性;晚期识别加工的脑电结果不支持"面孔识别是整体的,结构的,而非面孔客体的识别是局部的,基于特征的"加工观点。  相似文献   
4.
兰公瑞  刘成刚  盖笑松 《心理科学》2011,34(5):1120-1123
关于面孔识别能力的认知发展机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面孔特殊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面孔识别之所以不如成人,是由于儿童和成人对面孔的加工方式不同,代表性理论有部分加工-结构加工理论,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加工理论,多维空间理论等。另一种是一般认知能力观点,认为儿童很早就具备了成人式的面孔加工方式,之后面孔识别任务中成绩的提高都可归因于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面孔识别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知涉及对社会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偏见从其属性上看是一种态度系统。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加工产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因此对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研究能揭示出偏见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本文将介绍近五年来西方学者的在此方面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并对下一步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450-1453
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这两类面孔在神经表征上的差异.关于该效应主要有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两种理论解释,但围绕着其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然,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族群认同等社会-人格因素对于异族效应的影响,并注意考察本族面孔与异族面孔有提取阶段可能存在的神经活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面孔信息的分类方法一直复杂多样, 相关研究数据丰富, 但所用概念混杂。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作为使用最频繁的分类方法, 其可靠性越来越受研究者们关注。从近40年来的相关文献中选择引用率高的文献做参考, 遵循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的原则分析数据, 提出构形加工与特征加工的区分是面孔识别中重要并且可靠的加工类型划分, 但确认两者在知觉加工上的先后关系以及在个体发展上的先后顺序尚缺乏稳定一致性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动态面孔识别中的动态增益效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围绕面孔熟悉程度和面孔的活动类型两个方面对与动态增益效应有关的一系列动态面孔认知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研究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对动态面孔认知规律、眼动模式和脑机制等研究方向上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研究者对该效应提出多种解释。这些理论可分成三大类:侧重于社会认知的接触假说、效用分析;侧重于面孔表征的多维空间理论、整体/部分假说;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认知忽视和注意、加工水平说、内群/外群模型、双加工理论。每种观点与其他观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均不能很好地解释现有的研究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致力于直接操纵可能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心理状况的谱系障碍,其症状是社交及沟通上的广泛性异常、异常局限性的兴趣和高度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包括自闭症、亚斯伯格症候群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3类。研究主要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为线索,通过深入分析ASD患者在面孔识别认知过程中脑的异常变化,探讨其面孔识别障碍的神经机制问题。研究表明,ASD患者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主要与N170、N300、P400和Nc等ERPs成份异常及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的低激活有关。研究推论ASD患者面孔识别障碍是多个异常脑区联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受异常脑区的数量和损伤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