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认为,人类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成员和后来者;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终极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些观点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系统整体论理念和复杂性研究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系统的目的性,整体的价值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人类中心论的本质——关于生态伦理学论争的一个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论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它与人类沙文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人类中心论通常以维护人类利益特别是其长远整体利益自居,以此作为自己的本质,但"维护人类利益"并不是人类中心论的特质,这是它与非人类中心论的共通之处.两者的本质区别并不是由"对人类单方面利益的态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它们对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的解答所决定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唯一价值主体,其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绝对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林理玲 《现代哲学》2001,(4):126-128
我国儒道的传统思想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不同,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在西方高速发展工业文明时期,我国仍然是以农桑为主的农业经济,这时“靠天吃饭”的思想,还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为此“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成了当时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很多学者认为儒家哲学也是人类中心论,其根据主要有三个:一是儒家强调人的尊贵;二是儒家仁爱万物出自人类自身道德完善的需要;三是儒家主张差等之爱。实际上,这三点都不能成为儒家哲学是人类中心论的根据。儒家的生态智慧在价值取向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实现了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超越,是中国乃至世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 ,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9.
阿兰·奈斯论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斯看来,深层生态学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以这种思潮为指导的一场旨在改变现行的人类实践模式的社会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一个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演绎性的逻辑体系。奈斯认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内核是八大原理,而在其背后,还有更为基本的前提与终极规范,即各种生态智慧。而奈斯本人的生态智慧的终极规范是(大)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0.
Universal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belief in the universal application of certain knowledge, world-views and value-views. Universalism has often been confused with Occident-centrism,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latter was used to justify the former, which confused the content of a thought with the social condition that gave rise to the thought. For many years, clarifications of this confusion have been made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relativism and skepticism. Yet, the particularistic conclusion thus reached has led to more confusion, namely, that between the intrinsic criterion for truth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ought. China, with its long tradition of Sino-centrism, has recently shown a movement towards particularism, characterized by a search for national and cultural superiority by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In today’s academic circles, some particularist themes are taken for granted, and believed to be true, but cannot be proved with rational examination. The particularistic claims to the “self grounded”, “self-featured” and “self-located”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jointed with the post-modernism, neo-leftist movement of anti-globalization in the West, are not only harmful in practice, but also impotent in theory. The propaganda against the hegemony of Western discourse should be analyzed with questioning which hegemony and whose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Yang Xiaohua and Zhao Dunhua from Xueshu yuekan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2007, (5): 34–40, with some rev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