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净旻 《法音》2012,(1):26-27
在二千余年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中,隋唐佛教是公认的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隋唐佛教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便是"禅开五叶,教创台贤",对传承于印度的佛陀圣教,进行了契理契机的解读与整合,表达了"佛教要化中国,必须要中国化"的基本诉求。这其中,天台智者大师及其开创的佛教天台宗,在中国佛教界赢得了"东土释迦"和"教观双美"的崇高赞誉,千载而后,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中国道教正式开始对得道成仙之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的“道性”论。“道性”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道教的学理化进程。它不仅对众生悟道成仙的理论根据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而且还大大简化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把修道的重点安置在修己一  相似文献   
3.
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二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争、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于鼎盛。唐朝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具体描述了发展中的佛教盛况。 佛教信徒把念佛、诵经、造像、布施等视为“功德”之事,把抄经看作造“功德”的重要手段之一。认为怀着虔诚之心抄写佛经可以“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可“见释迦牟尼”,可以“灭罪”,而且写经越多,功德越大,那么虔诚的佛教信徒怎能不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抄写佛经呢?  相似文献   
4.
游学行脚是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创宗立派,许多有名的大和尚与宗派的创立者,通过国内外问道求法,成为一代宗师。游学行脚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博学众长,深刻领悟佛法。  相似文献   
5.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6.
王丽心 《法音》2007,(11):50-52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窣堵波"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陀和高僧的舍利,供信徒供奉纪念的,亦  相似文献   
7.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到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黄心川 《法音》2007,(6):34-40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国家,佛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从西晋起两国的佛教就开始有了交往,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当时来唐学习和巡礼的  相似文献   
9.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就佛寺的历史脉络而言,该时期达到顶峰,表现在佛寺建筑和壁画创作。其壁画艺术无论以释仪像和诸经变为创作主题,还是以宗教类释仪像画,造型上突出地刻画了宗教的灵异,洋溢着对佛教法力的膜拜,在它身上凝聚着社会变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