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栗修德牧师离开我们归赴天家已3年有余了,可他那慈祥的面容,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风范时时刻刻展现在我们面前。 栗牧师出生在陕西省兴平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青少年时期就信主并决志将一生奉献给主。23岁那年受陕西圣公会的派遣。  相似文献   
2.
提起“刘巧儿”,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人物的故事,不仅红遍上世纪大江南北,对本世纪也是有很深的影响。为什么要谈这个人物呢?因为她代表和见证了一个时代在婚姻方面的破天荒的转变事迹。“刘巧儿”这个名字是一个艺术形象,她的真实原型是封芝琴。因“刘巧儿”不畏传统和强权,坚决摆脱封建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事迹而竞相被屡次改编,有编成戏剧电影的,也有改造成说书的,还有编成秦腔传唱的。因此,这样一个在当时敢于反抗封建制度,反抗封建家长的一位新女性,怎能不感染、不启发广大的妇女同胞呢?下面请读者一起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的可歌可泣的婚姻故事。在看之前,先简要说明下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3.
汪小宁 《学海》2023,(3):132-13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它的乡村社会治理策略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在社会治理力量有效性不足的历史情境下,面对边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极力协调各种力量和要素进行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和重建,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核心领导下村民自治作用,激发乡村社会治理的内生力量;另一方面颁布实施一系列社会治理政策,为社会治理提供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加之利用民间公约及习俗等,发挥德治力量,采取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融合的策略,全面提升了边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稳固了陕甘宁边区基层社会基础,使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顺利地实现了由原有的治理模式向新民主主义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策略选择及其实践,不仅对加强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当代我党现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