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泊尔揽胜     
凌海成 《法音》2003,(4):47-48
尼泊尔王国的蓝毗尼园是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地,是全世界佛教徒共同崇奉的佛教圣地。蓝毗尼园面积8平方公里,如今仍保留有参天古树和古代遗迹。近年在摩耶夫人庙大殿的佛像下一米处挖掘出一块石板,据考证,该石板所标记的位置正是佛陀降诞处。摩耶夫人庙现已拆除,正准备重建,庙中珍藏的释迦太子降生石浮雕等珍贵文物被临时存放在附近的一座寺庙里。石浮雕约1米见方,刻有摩耶夫人手扶树枝、释迦太子立于膝下的情景。摩耶夫人当年沐浴的圣池也保存了下来,池旁竖立着一块用尼泊尔文写的牌子:“摩耶夫人诞育佛陀之前,曾于此沐浴。”圣池南畔有一棵千…  相似文献   
2.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造《宗教不宜混滥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著,包括其中原注的文字,共3557字,可谓字字珠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长期从事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工作。对于此论,长老从1984年起即开始为中国佛学院学僧进行讲解,先后讲解过六遍。长老讲解既保持了信仰的虔诚,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条分缕析,考证严密,深入浅出,而内涵深刻,读者从中可以正确了解佛教的历史、佛教名相的精义和修行佛法乃至于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当代一篇不可多得的释论范本。讲记全文九万多字,本刊拟从本期开始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国人的心中,会想当然地认为,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古籍都载明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迦毗罗卫国是在古印度(天竺),怎么就到了尼泊尔呢?近些年来,大陆佛教徒兴起了赴印度的朝圣之  相似文献   
4.
智冠 《法音》2006,(5):10-11
中国自古有句古话叫“苏杭熟,天下足”,不仅如此,还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传。我想这就足以说明杭州和苏州以及舟山等地在中国是人们向往和生活的好地方。当然,在中国佛教界,在杭州有灵隐寺、宁波有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特别在舟山有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普陀山,尤其是因为洛迦普陀山的法雨寺、普济寺、慧济寺这些名刹的存在,也表示浙江所处的重要位置。在这样山清水秀和历史悠久的浙江省杭州和舟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我仅代表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表示衷心祝贺,也为筹办本次活动辛劳的各位同仁表示问候,同时更加感谢邀请我们韩国佛教…  相似文献   
5.
郭储 《法音》2023,(9):46-52
<正>《释迦谱》是中国僧人撰写的首部释迦牟尼传记。作为杰出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存世的三部著作之一,其无疑能反映僧祐的佛教思想与态度,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释迦谱》收录的阿育王相关内容,正是东晋南朝阿育王经典与文化流行下的结果。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僧祐对时代思潮的观照与把握,也能窥见阿育王文化在当时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6.
吴越国王钱俶三次刻印《宝箧印经》、三次造塔时间上联系紧密,以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用于装藏《宝箧印经》。本文首先引述和辨析了中日学者关于日僧道喜《宝箧印经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其背后道喜的撰述立场可能影响了历史记述。继而考察目前存世的钱俶刻印《宝箧印经》的贮存方式、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内部构造,试图厘清经、塔的真实共存关系,发现两者往往分离贮存。最后将钱俶所刻《宝箧印经》与其所造阿育王塔在东南沿海吴越至宋大塔中共存的仪轨实践和历史背景作一引申推测,认为《宝箧印经》乃是一种"法舍利",吴越国阿育王塔在当时应是作为"法身舍利"和江南佛教圣物加以供奉,而非根据《宝箧印经》所造。钱俶造塔纳经的幕后推动者很可能是力倡印经造塔弘法的吴越高僧永明延寿。  相似文献   
7.
夏恩克·塔帕博士(Dr.Shanker Thapa)所著的《尼瓦尔佛教:历史、学术和文学》(Newqr Buddhism:History,Scholarship and Literature)一书(尼泊尔龙树出版社,Nagarjuna Publication Pvt.Ltd,2005年)之第一章,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增加了一些注释。  相似文献   
8.
金申 《佛教文化》1995,(3):38-40
佛教故乡在印度。 古往今来,为了回到自己精神的“故乡”,有多少高僧大德为寻求佛法,不惜捐躯殒命,渡流沙、攀雪山、吃尽非人力所能承受之苦而最终到达目的。中国佛史上的朱士行、法显、慧超、玄奘只不过是这西行求法志士中的佼佼者而已,那些中途受阻未能成行或中途舍身者又知有多少呢?还有众多的到达西方的求法者因种种原因而于佛史上不彰,就更不知几何了。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泉州。明何乔远《闽书》载:“吗喊叭德(穆罕默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明代《闽书抄)载,三贤名沙谒储、四贤名我高仕,“此两人往泉,自营北郡东郊灵山,后化去,其徒葬之。”于是有了一座闻名遐迩的灵山圣墓,墓室由10根石柱支撑,石柱两头稍小,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  相似文献   
10.
释惟贤 《法音》2000,(8):40-40
蓝毗尼园敬礼瑞气满园庆佛生,大千世界放光明;今来圣地深顶礼,像教衰微盼复兴。 谒阿育王石柱江山一统独称雄,圣教弘传建奇功;石柱铭文烁千古,巍然屹立万丛中。 谒摩耶夫人庙顶礼摩耶表敬心,释迦养育有深恩;肉身培就法身德,忉利为说地藏经。 中华寺即景二首黄瓦红墙万绿间,宝殿巍巍像庄严;佛旗飘飘迎风舞,梵音重响法王天。当年佛陀诞生地,今日中华建道场;从此五洲传真理,中尼史上添新章。 吊迦毗罗卫城六首 一片荒芜地,昔日迦毗城; 皇宫留遗址,相对东西门。 凄凄野间草,老树成丛林; 面对荒凉景,无言慨古今。 释迦大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