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志华 《天风》2014,(5):37-37
<正>一次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对于这段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对话,更多的困难并不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而是在现实的执行上。有人一面唱着"人非圣贤,孰能无罪"的美德之歌,一面却又燃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复仇之火。有时候,基督徒也难免落入这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耶稣对彼得的回答实在值得我们思考。一、饶恕的量与质  相似文献   
2.
玛门 阿们     
单信 《天风》1994,(1):42-42
初信的信徒对我们日常灵性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词句感到不解或似懂非懂,比如:“交通”、“团契”、“阿们”、“事工”等等。本期起我们设“信仰词汇”专题,将约请同工撰写,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3.
拉比尔·萨尼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把拜功作为其男女穆民众仆必遵的天命,并使之成为正教之柱,善功之本。  相似文献   
4.
该著主要收录了伊斯兰哲学家阿尔法拉比一些篇幅相对较小的逻辑学著作,主要内容是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精深细致的解读。阿尔法拉比被他的同胞称为“第二导师”,而“第一导师”在阿拉伯人那里就是亚里士多德。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看似漫无边际,但在枯燥和繁琐论证中所关联与指引到的核心思想对理解他的注疏及目的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新 《学海》2005,(3):41-49
公元40年,当罗马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城池,残酷镇压了犹太民族的反抗时,人们开始担心犹太民族的命运,担心犹太民族在过去上千年历史时期中创造出的独特文明形式--犹太文化的命运.然而,后来的历史却表明,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不仅奇迹般地得到留存和延续,而且对人类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当人们仔细审视这一历史时期时惊奇地发现,这一"奇迹"的出现竟与一个座落在以色列地沿海平原上、名叫"贾布奈"的犹太学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在那里聚集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和在那里发生的一系列具有变革意义的思辨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徐新 《学海》2006,(1):5-12
《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00-500年间,它被认为是继《圣经》正典之后犹太民族编撰的又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编撰《塔木德》的历史是犹太民族“从圣殿崇拜向书本崇拜”过渡的历史,是犹太教“经典时期”步入“拉比犹太教”时期。《塔木德》的出现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由此形成了犹太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并为犹太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希腊哲学的观照下精心辨析、正确把握犹太拉比与早期基督教各具特色的释经理念,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阐释学的基本性质,而且能对后世西方文化-文学理论的某些动向形成深层次认知.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表面的物质性文字是暂时的,其内在的精神性真理才是永恒的,要想还文本以其固有之义,须借助于由表及里的精神性阅读和阐释.犹太拉比则相信语言与存在同等重要,上帝之言或经文等同于上帝本身,由此其释经理念表现出对文本神力的推崇,及其对阐释之无限可能性的强调.从保罗以灵义废除字义的主张那里,能发现早期基督教释经学对犹太释经理论的背离,及其对希腊语言学的传承.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大胆挑战希腊-基督教阐释传统的犹太裔批评家已然崛起,显示出蒸蒸日上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皆大欢喜     
万菊来 《天风》2008,(4):46-47
暑期,骄阳似火.炙热的太阳,像一团火球烤得人们汗流浃背.梅汗流满面,顶着烈日将生活用品整理打包,一件件地搬到圣经学校的操场上.她从圣经学校毕业,在这所生活了两年的"拉比学校"里,一旦离开,还真是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典在今年公历6月底7月初举行。世界各国前往麦加朝觐的人数达150余万。来自我国各地的中国穆斯林朝觐者计有1480余人。随着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沉甸甸的爱     
万菊来 《天风》2008,(2):46-47
暑期,骄阳似火.炙热的太阳,像一团火球烤得人们汗流浃背.梅汗流满面,顶着烈日将生活用品整理打包,一件件地搬到圣经学校的操场上.她从圣经学校毕业,在这所生活了两年的"拉比学校"里,一旦离开,还真是难舍难分.同学们跟她依依惜别,相互说着勉励祝福的话.忽然,一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使得围在梅身边的同学们纷纷闪向一旁让道.小汽车咝的一声停在梅的身边.车上钻出来一个秃顶、个子不高的中年男子,看上去很有气派.他是梅的丈夫杰,来接梅回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