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鬼谷子》一书是先秦纵横家探讨谋略、游说理论的专著。此书将《孙子兵法》、《老子》、《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灵活运用于谋略、游说理论中,在深刻的辩证哲学指导下,提出了完整的谋略、游说理论体系。辩证法是《鬼谷子》一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游说理论的总原则,又是贯穿在诸多具体游说技巧中的指导方法。《鬼谷子》认为,游说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概而言之即"知己知彼"。在具体的游说中,《鬼谷子》特别强调通过语言试探窥伺对方内心的真实意图,并最终俘获对方的信赖。不过,实践过程中事情往往并不顺利,故《鬼谷子》又提出"飞箝"、"仵合"的理论。前者在"欲求先予"的指导下,通过赞美、抬高对方的方法来创造制胜的机会;后者则在"正反循环"的辩证认知中认为事物总是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转圜,故在确实不可为时适时抽身而退,以待制胜之机。  相似文献   
2.
神钟与道教     
中国古钟源远流长,从石器时代的陶钤算起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有形、有义、还有声,严格来说,钟不仅有一种声,还有阴阳多种声,而更有趣的是,与这声相和的,是天地间的吟咏和人世间的吟咏,这种大小吟咏相和,居然和谐共存了两三千年的历史,这大概也就是至今人们吟咏相和乐此不  相似文献   
3.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4.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昊 《中国宗教》2020,(2):54-55
老子关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观点充分体现在太极拳的运动之中,成为太极拳技击的根本宗旨。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技击艺术,具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只有动作自然安舒,轻松柔和,方能使内气顺畅地运行,同时能促进人的意识在太极拳吞化和发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柔的功能,为以柔克刚创造必要条件。太极拳通过身体运动形式阐释"道"的内涵,是道教"动功"修炼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表现形式为修炼者提供悟"道"的实践途径。太极拳遵循"太极生两仪"的阴阳变化原理,强调将意念、呼吸、肢体运动结合起来,将虚实、动静、刚柔、开合种种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于一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周易》的阴阳世界观注重的是阴阳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有两个重要状态,一个是“空无”,另一个是“中庸”。对于这两种状态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同时,本文还认为,《周易》所运用的是取象比类式的象数推演体系,它不同于概念式的演绎体系。人类生活有很多重要内容不能通过概念式的语言去思维和表达,而这些“不可言说”的内容却往往可以用“象征语言”和象数思维来表达。  相似文献   
7.
鬼谷子的测谎心理思想其目的在于帮助统治者考察权变、征召远近人才、谋划国家事物、献说陈情、决安危、定亲疏、察同异、辨真伪。其基本依据的是阴阳观。他认为阴阳是宇宙变化的一贯之道,把握了阴阳之道,就获得了开启人内心隐秘的基本原理。其所遵循的原则是:知己知人原则,隐秘性原则,把握时机原则。其具体技术有捭阖术,即根据阴阳变化原理提出的开启和闭藏的技术;钩言术,即通过语言表达的动静状态窥探他人内心情报的方法;飞箝术,是以激励、褒扬的言语诱导对方获得实情而抓住对方心理的一种测谎技术。揣摩术,又分揣术和摩术。揣术是根据情感的两极变化和惯常行为表现推测对方心理真实情报的方法。摩术是指将内在情感与外在符验相结合进行推测、切磋、体会获得对方真实情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形成出于占筮,古人以此来求知国之兴衰、人之穷通,具有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思维倾向。所以它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迷信,那蕴含其中的某种逻辑推演和理智分析的因素,被后来的易学及其哲学发展出一套《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这些观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变异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本文主要从《周易》的特有思维模式及其古奥的言词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并规约出两点:第一,《周易》所体现的历史演变方式;第二,《周易》史观中的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朱子理学中,"理"这个本体范畴是个存而不有的虚体,表述宇宙实体构成的是"气"这个实体范畴.与此相应,在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逻辑结构中,气是表达实体和实存性质的实体范畴.在逻辑本体上决定一切的是理,而在审美客体实存上构成一切的都是气,乃至实际左右一切,形成一切的乃是气、是阴阳的流动变化.因此,气及其阴阳变化在朱子理学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构成论和形态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