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倩 《美与时代》2023,(9):78-80
婴戏图是传统中国画重要的绘画题材。婴戏图主要表现生动活泼的孩童形象,具有传递各阶层的愿望等文化内涵,多以写实性的工笔画形式进行表现,到明清之际出现了写意性的表现方式,发展到现当代,中国画中以儿童为主体的绘画呈现以写意表现为主的趋势。将20世纪杰出的写意人物画家周思聪的儿童题材绘画与中国传统婴戏图从题材内容、笔墨技法、艺术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从她笔下婴戏图的呈现分析其具有立足于时代表达个性和基于传统实现突破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人生杂说     
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然而再好的演员,再真实的剧本也无法诠释出真正的人生,似乎它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谁又能把心剖开来呢?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看夜幕中的万家灯火。当太阳隐去了它的光芒,大地陷入到黑夜的怀抱,千家万户的灯光就会从千万个窗口映射出来,明暗层叠、炫目缤纷,像极了天上的繁星点点,又不同于星光的遥远寒冷,因为它离我们是那样近得让人感到温暖,年幼的我常望着远处的灯光发呆,想象着它在为谁照亮,那里正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水陆法会在佛教史上本来分为北水陆和南水陆,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长期失考在佛藏外,因此近现代学者们对水陆法会(包括图像)研究时未把南北水陆分开,而是笼统以<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作为举办水陆法会的唯一参照和研究现存明清水陆画的文献依据,现代水陆法会均以<法界圣凡>为举办依据.本文则对北水陆仪文进行考订,认为文中<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即为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从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北水陆并就相关文献依据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内丹学中,存在着一个"肾炁"与先天"祖暴"均被视为"阳生""先天一炁"之惟一来源的矛盾问题."生身受气初"的先天"祖炁"不能等同于"阳生"之"先天一炁",而只是后者的来源组成之一;而在细分后的"肾炁"中,"阳生肾炁"则可视同为"阳生""先天一炁",即"阳生肾炁"是后者的惟一来源.这样,"阳生""先天一燕"的"二源性"矛盾问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6.
道教内丹学致力于为其宗教实践提供具体范式的指导,围绕着这个历史使命,内丹学对实证形上道体的方法、形上道体与形下经验世界的关系等诸多宗教哲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北宋张伯端及其内丹学思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提出"大丹妙用法乾坤",认为宇宙生成的本原、轨则与丹道之理相契合;"逆行归元"是丹法的重要原理,人只要"返根复命"即可以"长存";又提出"先命后性"、"以命取性"的性命之学;而其宗教理想则重视"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以证得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为目标.这些宗教哲理对宋以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平日里最瞧不起那些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8.
南宋合州阳氏家族经朱熹弟子(要)渊、度正,尽得朱氏学术之传,并世传其学,既上承蜀中程氏易学而发扬之,又下启鄞县史蒙卿静清之学,开四明朱氏学术之先.合州阳氏于易学深造有得,世传易学,老而弥笃,反对章句义疏,而重在日用常行,讲求体悟,并于象数图书之学多有自得之见,折射出程朱理学在南宋晚期重践履、朱陆合漉、易图学蓬勃发展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教论衡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调适、融合的重要途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戏剧关联者为即时即兴论辩的场景性三教论衡。此种三教论衡兴起于魏晋,至盛唐以后演变为皇帝诞节三教论衡。诞节论衡在服饰、脚本、伎艺、演出等方面,戏剧扮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唐懿宗朝催生了三教论衡参军戏。诞节三教论衡与三教论衡戏,在内容、程式、风格、趣味等方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共同为皇帝诞节之贺寿庆生推波助澜。宋代以后,皇帝诞节不再举行三教论衡,但作为一种文化惯性,诞节论衡和三教论衡戏的一些构成要素和趣味追求在宋金戏剧中得以继承。宋金时期的优戏、三教戏、三教论衡戏、贺寿戏,以及其嘲谑取笑的趣味追求、结构明晰的关目设计等,都与诞节三教论衡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三教论衡对戏剧的影响,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此一考察,为泛戏剧史研究,乃至中国文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