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3日上午,上海道教学院举行“喜迎奥运”主题班会。同学们表演太极拳,朗诵奥运诗歌,演奏喜庆乐曲,演唱奥运歌曲,并穿插了奥运知识问答、奥运图片讲解、奥运征文颁奖和奥运书法展示。同时,每一位同学还发自内心地说出了一句对北京奥运的祝福语。班会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全院师生用形式多样的表演表达了对北京奥运会的期待和祝福。  相似文献   
2.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古兰学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学科之一。该学科以《古兰经》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背景,经文的记录,经文的收集,经文的整理、定版,经文的不同读法,经文中的故事及其哲理以及对经文的研究和注释等。同时包括各个时代围绕《古兰经》的天启性、无始性和不可拟作性等问题争论的答辩。  相似文献   
4.
吴志福 《天风》2016,(9):38-39
有一次,一位姊妹跟我说,上一个主日礼拜结束后,同工们请她留下来一起读经祷告,而她说以前的同学来厦门,要带她们到鼓浪屿玩,因而无法参加。话音刚落,就有人当面斥责这位姊妹,认为她“不够属灵”,不重视主日的重要性,想着世界的玩乐,缺乏敬虔的心。这件事让这位姊妹很苦恼,觉得信主后,有时候连自己一些合理的娱乐活动都被限制了。  相似文献   
5.
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以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以道观之"。  相似文献   
6.
祈祷     
祈祷在教会要理问答的定义是:祈祷是提升心神归向天主,祈祷是整个自我,整个人迈向天主;更好说祈祷也是与天主接触,与天主交流。祈祷的方式很多:从祈祷的目的来看,有四种方式:(1)钦崇天主;(2)感谢天主;(3)祈求天主;(4)向天主忏悔。从祈祷的形式来看:有两种方式:(1)用言语祈祷,也就是口祷:包括求恩、忏悔、赞颂等。(2)心祷,也就是默想,主要使用理性功能,反省、推理。此外还有个人祈祷,团体祈祷等。为什么要祈祷?祈祷的重要性是什么?虽然人一生下来就领授了洗礼,原罪本罪固然得到赦免,但由于我们仍有自由意志,再加上魔鬼、肉体、世俗的诱惑,在意志力不够坚定的情况下,自然就容易失足犯罪跌倒。我们要想不被三仇打败,须有足够的恩宠帮助;但恩宠还必须借着祈祷才能获得。再者,我们若想与天主接触,保持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非借祈祷不可。  相似文献   
7.
近日,省民宗委副主任李明全和省民宗委民族语办公室负责同志,就我省民族语言与民族化的传承和保护等有关问题,接受了东南亚最大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报之一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的专题采访,笔将记(以下简称“记”)和李主任等的回答(以下简称“答”)进行整理,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一、零星降示《古兰经》的哲理是什么?《古兰经》不是一次性地降示给穆圣,而是历经了23年。当《古兰经》零星降示的时候,麦加的多神教徒曾质疑这部经典为何没有一次性地降示。为此,真主降示了这段经文:“不信道者曾说:‘怎么不把全部《古兰经》一次降示他呢?’我那样零星地降示它,以便我凭它来坚定你的心,我逐渐降示它。”  相似文献   
9.
马彪 《道德与文明》2019,(1):121-127
关于道德如何教育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探讨了三种解决方式,即对话的、独断的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其代表分别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自身。苏格拉底从德性即知识出发,强调知识即回忆,道德的受教过程就是天赋理念的回忆过程。亚里士多德倾向于从习俗的立场来理解德性,主张德性的习得最终要落实于习惯的养成之中,道德不是先天据而有之的,它是后天训化的结果,人们只有运用它才能真正拥有它。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康德尤为重视从德性的"新生论"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的授受问题,以此摆脱传统思想中的"预成论"与"道德他律"的缺陷。不过,他的道德哲学与其道德教育之间的悖论问题也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持续不断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欣迪卡生前最后一部论文集《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第一篇文章。欣迪卡认为,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探讨知识和信念这些认知概念,而应该把它们放到人的行动和决策的语境中去探讨。在这种探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不是知识和信念,而是信息。我们不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知识的定义和证成,而应该放到知识的发现和获取,即把知识作为探究过程的结果。由此,他提出了基于问答逻辑的询问探究模型,试图由此去建立认知逻辑和认识论,其中知识和信念都不具有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