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镜像书写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60名右利大学生(男女各半)为被试,在笔划水平上对十四种不同书写方式下快速书写时所出现的自发性镜像书写进行了研究。所有被试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对照两组,组内男女各半。对实验组加以注意干扰。书写内容是十个阿拉伯数字(0—9)及十三个汉字组成的一句话。本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干扰、感觉的反馈调节,书写内容的特点是影响镜像书写出现的重要因素。作者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镜像书写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稳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等。  相似文献   
3.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假说(或称"碎镜"理论)被提出并用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及其异常表现。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与证据检验后,该理论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当前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存在内在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至多是社会认知的附带原因,该系统功能障碍也并非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必要条件。碎镜理论面临来自临床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证据的广泛质疑。未来,伴随自闭症研究对象的变化,镜像神经元的社会响应学说的提出,双个体范式、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与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的真正关系将有望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4.
大脑中线电极诱发的μ抑制波(包括α和β频段)是人类镜像系统活动的电生理指标。尽管音乐情绪表现被认为是通过模仿个体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 但是尚未有研究探讨人类镜像系统与音乐情绪加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EEG技术, 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 探究人类镜像系统是否参与和弦情绪的自动加工。愉悦或不愉悦的和弦启动情绪一致与不一致的目标面孔。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对情绪一致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情绪不一致面孔的反应。EEG结果显示, 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500~650 ms之间, 与情绪一致条件相比, 情绪不一致条件诱发了β频段的去同步化。在听觉刺激出现后的300~450 ms, 无论是情绪一致, 还是不一致条件, 都诱发了α频段的去同步化。源分析结果显示, μ抑制波主要出现在人类镜像系统的相关脑区。这些结果表明, 音乐情绪的自动加工与人类镜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运动表象质量与运动技能水平有关,运动表象质量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器械使用可使人脑产生可塑性改变,使用者会将器械纳入身体图式。然而,两者影响运动表象的神经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析篮球运动员与新手在不同持球条件下表象投篮时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员表象质量较好,镜像神经系统激活高于新手;持球条件下运动员表象质量显著高于不持球条件下,镜像神经系统激活程度显著低于不持球条件下。研究说明持器械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表象质量,器械使用带来镜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念丽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4,27(6):1414-1417
通过对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6名自闭症幼儿的实验研究.甄别他们是否能从视觉上进行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认知并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幼儿对镜像自我认知与录像自我认知上的差异;以秒为单位.对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结果表明:这6名幼儿在看自己的录像时,比看同伴的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喜悦;对录像的自我进行认知寸表现出更大的关注和积极情绪。由此推断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碎镜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97-305
孤独症是泛指一大类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的疾病, 至今病因尚未阐明。“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 在神经—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 并为这些异常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统一性的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进行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对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相关功能(包括动作识别与模仿、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理解)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最后通过区分主动模仿和自动模仿, 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调控系统与孤独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2,35(5):1107-1112
摘 要:由于第一代认知科学存在着身心剥离的缺憾,具身化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主要特征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了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具身学派提出,社会认知是否也应是具身的。现有研究发现具身性对个体评价、反应速度、言语理解、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作用。但上述以身体模拟为主的证据仍不足以证明社会认知是具身的,具身学派还需解决诸如明确具身的定义、实验论证、明显区别于传统认知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孙月  陈巍  丁峻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38-1146
人类日常动作有两种类型, 一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模式, 即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模式; 二是以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意图为基础, 由观念引导, 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执行特定的动作,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作模式, 即观念运动(ideomotor)模式。观念运动理论(ideomotor theory)所解释的就是以基于意图的动作。该理论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般动作执行与动作模仿领域内的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初步证实了观念运动的理论构想与主要机制:共同编码机制与镜像神经机制。观念运动理论在贯通感知觉与动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还产生了共享环路模型(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等新近观点。此外, 观念运动理论还强调了目标和预期的重要地位。未来还需加强对动作与意图之间的通路, 以及动作的本体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