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易>本卜筮之书",<周易>之断占辞,最能体现其"占筮"本质,其研究之重要不言而喻.考上博简<周易>之断占辞,与通行本、马王堆帛书本颇有相异之处,耐人寻味.今不揣谫陋,谨就其相异之处、取类原则及研究方法等,博参众说,略陈管见,希可于断占辞之研究,有小补焉.  相似文献   
2.
《孔丛子》六卷当出自“汉魏孔氏家学” ,其前三卷记孔子、子思言行 ,可能是辑先秦孔氏遗文。《孔丛子·记义》篇载有一大段孔子对《诗》的评论 ,其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有着内在的关系 ,可以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体系而相互参释和补充。《孔丛子》“诗论”与上博简《诗论》都反映了先秦儒家早期说诗的风格和内容 ,而与汉代形成的《诗序》传统不同。《孔丛子》“诗论”对朱熹的《诗经集传》有一定影响 ,在从汉代诗学向宋代诗学的转变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沂 《管子学刊》2014,(4):98-113
本竹书并见于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分别被命名为《性自命出》和《性情论》,是一部失传两千余年的重要先秦文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依据郭店、上博二本,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文义并参之以上博本的墨节,将全篇分为上篇十一章、下篇七章,进而对全文进行了认真的校订、注释与译述,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白雪莹 《美与时代》2015,(3):100-102
在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带来的心灵体验,深泽直人就是这样一位能给受众带来精神满足的产品设计师。他首创"无意识设计"这一设计理念,并通过这一理念运用极简主义设计原则创造出了很多功能性极强的产品,更多地体现了极强的功能性美学。深泽直人使我们重新审视设计,思考生活,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他为大众的生活带来的无限趣味和惊喜。他的设计理念也极具现实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考察上博简可知,早期儒家乃本于仁道阐释政权转移问题。在其看来,政权转移实质上是政权合法性的转移,而政权合法性植根于天命、民意与为政者的贤德贤能,以"仁"为基本精神;政治权力是仁民爱物的工具、服务天下民众的公器,政权的转移旨在实现"天下和合"的仁政理想;在此理想的引领和范导下,一旦为政者因德衰或能退而丧失或遮蔽了政权合法性,政权就当该发生转移;禅让、世袭、革命为政权转移的三大模式,若以仁政观之,则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本位的世袭制和以武力转权的革命模式皆各有弊病,唯有主张"尚德让贤"的禅让制才是可圆满实现仁道的理想政权模式。可见,早期儒家是以仁道为政权转移的根本原则和终极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四始”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以及马王堆帛书《五行》、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探索孔子及其后学对《诗经》中《国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关雎》、《鹿鸣》、《文王》、《清庙》的评价。经分析,得知孔子及其后学分别看重这几首诗中所包含、强调的夫妇、君臣、天人、父子关系,即是儒家所极为看重的“六位”和“天人”关系。由此推断《诗经》的“四始”问题,与孔子或其后学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昊  杨志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52-1960
面孔空想性错视, 是指在不存在面孔的物体或抽象图案上看到面孔, 例如在月球表面看到面孔。它受到自下而上信息与自上而下加工的共同影响。近年来, 研究者通过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脑成像技术对不同的空想性错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面孔空想性错视的产生取决于刺激是否包含类似面孔结构, 内部面孔模板是否能与当前刺激匹配, 以及有无面孔相关背景。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与情绪状态影响。脑成像研究发现, 在发生空想性错视时, 来自额叶区与枕叶视觉区的信息会在FFA进行整合。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探索面孔空想性错视中个体差异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以及不同类型的自上而下调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析《诗.兔爰》篇"不奉时"之语,晁福林先生认为应理解为是对于此诗不遵奉"天命(时命)"的批评。而《兔爰》篇以默求容的处世态度与孔子强调"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全身远害的时命观相合,所以简文"不奉时"仍应释为"不逢时",表明孔子对诗人处世态度的赞同。  相似文献   
9.
秦安兰  刘电芝 《心理科学》2011,34(2):381-385
考察不同问题呈现方式和不同问题情境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简算策略发现的影响,及策略发现有无意识性。结果表明,问题呈现方式与问题情景对相反数策略发现影响显著,完整呈现比不完整呈现,封闭问题情景比混合问题情景更容易促使儿童发现新策略。研究证实了无意识策略的存在。通常情况下是先出现无意识策略,再出现有意识策略。但并非所有有意识策略出现之前都出现无意识策略。  相似文献   
10.
郭店简《五行》论述仁、义、礼、智、圣等五种德目来源及其关系,它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五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仁义礼智圣"是指人的品德修养的五个方面和两个层次。仁义礼智是人道的层次,圣是天道的层次。由物质性的"金木水火土"向精神性的"仁义礼智圣"转变,偏向于心性论,也有心灵哲学的思想颗粒,如内存于心理的德性如何转化为行为,还有如何成圣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郭店简《五行》是以"思心"为基础,以"心"为门槛将"五行"划分为"德之行"和"行"。《五行》强调人在感官、理智不能触及到的深层生命上下功夫,将意识转化为五行或五种"德之行",强调"德之行"与"行"并重,超越"仁义礼智"四行层次进而进入到"圣"的高度,才能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