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夏末的时候,上午九点多钟,阳光明亮地洒下来,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朵一朵的白云安静地浮在蓝天上,这是一个无风的明媚的上午。我在客居的院子里的一口水缸里发现了一朵盛开的睡莲。在一片片绿叶的偎依衬托下,她娇艳地黄着,笼在一个静谧的梦境中。阳光洒进来,经过花与叶的酝酿,明暗相映,斑驳有致。刹那间,我感到了岁月的优雅、生活的安宁,一如水缸里这一朵深藏的美丽的睡莲。  相似文献   
2.
韦长安 《天风》2018,(9):42-42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孔子说:"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沉默不等于无言,它只是一种酝酿、等候的过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沉默之后的结果。这句话来自于一则故事: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回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之后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相似文献   
3.
创造活动酝酿期的心理加工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莱士(Wallas)在研究了大量作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后,于1945年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说。华莱士对准备期(Preparation stage)、明朗期(Illumination stage)、验证期(Verification stage)等其它三个阶段的心理机制都有十分明析的论述,唯独对酝酿期(Incubation stage)的描述较为模型。本文试图对创造活动酝酿期的心理加工机制作初步探讨,力图补充华莱士的创造四阶段说,为揭示创造的心理加工机制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汉字谜,通过模拟wallas(1926)关于顿悟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探讨了酝酿期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对猜字谜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效提示组被试比无效提示组猜对了更多的靶字谜,反应时也更短;在脑电水平上,酝酿期的有效提示谜比无效提示谜在左前额叶分别于300ms-400ms,400ms-600ms,600ms-800ms内引发了更大的P300-400成分、P400-600成分、P600-800成分。表明有效提示谜比无效提示谜对靶字谜问题的解决有更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灵感及其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灵感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概括了灵感的四个特征。作者认为灵感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认知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 暂时将其搁置, 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 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 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 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 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 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 即表征重构和激活扩散, 涉及到前额叶、纹状体、海马体等多个脑区的协同合作。未来研究需要以深化理论建设为基础, 利用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揭示酝酿效应的机制, 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创造性酝酿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巴敦调查团(China Educational Commission)来华是1920年代中国基督教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自1914年中华基督教教育会首倡调查团来华,至1921年9月正式来华,中西基督教界为此前后酝酿了7年之久。在此期间,以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为首,在调查团来华的人事安排、经费落实、先期调查、资料整理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价值是将中国基督教教育的现状及未来走向通过调查团之口传达给西方,进而影响中西基督教界。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区分与研究导致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对内隐认知现象的更深入探讨。该文 从内隐认知的新角度,初步分析了问题解决过程所蕴含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介绍了 国外当今问题解决领域有关直觉、顿悟和酝酿效应的一些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说服自己     
这个世界,最难说服的,是我们自己。说好该去休假了,却为一笔买卖,取消了酝酿已久的行程;说好要看淡得失名利了,同事一升迁,心里便又禁不住暗潮汹涌;说好要关心健康了,却只在去医院看一回病人,去殡仪馆送一次逝者时,勉强坚持几天;说好要开心过生活了。  相似文献   
10.
华莱士(Wallas)四阶段论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研究的重要模型, 该模型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相关神经机制研究表明, 准备期主要包括题目呈现前大脑状态和静息状态的研究, 内侧额叶/ACC及颞叶构成准备期网络; 酝酿期主要包括酝酿期提示、延迟顿悟以及心智游移的相关研究, 这一阶段涉及左右脑的共同参与, 海马、腹内侧前额叶等脑区在酝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现有顿悟研究反映明朗期和验证期神经活动, 前额叶、扣带回、颞上回、海马、楔叶、楔前叶、舌回、小脑等在内的脑区构成其神经基础, 其中, 扣带回、前额叶在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中均有参与, 颞上回是负责远距离联想的关键脑区, 海马参与定势打破与新颖联系形成, 外侧额叶是定势转移的关键脑区, 楔前叶、左侧额下/额中回、舌回在原型激活中起关键作用, 左外侧前额叶参与对答案细节性的验证加工。未来研究可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三方面加以改进, 以对创造性思维过程作更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