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伟 《中国道教》2015,(2):58-60
<正>《黄庭经》构造了以"一"为大心境界的超越性自我与以二十四真为内容的超个人带。以此为基础,《黄庭经》认为与"一"的背离和割裂,造成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同时也将死亡的枷锁不可避免地套在了每个人身上。如果要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即在于向"一"的回归,而回归的方式即是认识二十四真,利用超个人带实现向大心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慧远判教观的核心是四宗判教。四宗判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判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判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6.
不二法门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8,(3):103-105
如果把《楞严经》拍成一部电影,阿难、摩登伽及文殊菩萨,只是在序幕中出现的配角。如果把《维摩诘经》拍成一部电影,释迦佛则甘愿作配角,让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男一号”与“男二号”。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上的瑶族分五个族系,汉族称他们为:茶山瑶、花兰瑶、坳瑶、盘瑶、山子瑶,他们语言各异,风俗有别,本文就道教文化与茶山瑶民间文化之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茶山瑶崇信道教,其中又分为“道公”、“师公”两大支系。在茶山瑶中,论信教与否,人人皆信,但是能够举行“度戒”(传授法术的仪式)的人,则是少数,而且只限于男子。以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为例,计有师公四十五人,道公五十二人,共九十七人。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9.
《黄庭经》是道教的一部养生修炼要书。正如陈撄宁先生所说:“(《黄庭经》)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矣。”(《黄庭经讲义》)然经文多用术语,辞意隐约,不易把握,笔者水平所限,现只能对《黄庭经》作一浅析,不妥之处,望时贤正之。一、《黄庭经》的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黄庭经》不著作者姓氏,也不著年代。世传由晋魏夫人(魏华存)流传下来,一般认为,它最早成书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0.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