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蕤 《美与时代》2014,(7):102-103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自然”说,还是中国从隋以来姚最的“心师造化”说,都指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只有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获取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3.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人人必须学会感恩。感谢真主的造化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坎坷。  相似文献   
4.
刘志 《中国道教》2006,(1):24-27
《阴符经》全篇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是文章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内容精微深奥,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变化观来说,“阴符经”这一题目又可理解为默契自然造化之道,文章所阐述的也是“天人合发、万变定基”①的道理。其中“机”是变化的关键,认为天、地、人的一动一静,都含有天机。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造化之天机。一、观察自然造化的天机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就成为默契造化的基础。《阴符经》第一句话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事物变化的奥妙并不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存在于…  相似文献   
5.
人生智慧     
《易经》最后一卦为“未济”,意思是“没有完成”,表示这个世界还有缺憾,尚待完善。这好比花道,含苞欲放比盛开时美妙,花一开放就意味着走向枯萎衰败,而含苞欲放,包含着未开、半开、仓开的三重境界。因此,看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完全可以欣赏它生命过程的绰约丰姿。同样,看一个人的人生有无造化,只消看他风华正茂的青春期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7.
刘滨 《美与时代》2014,(11):85-86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早期的“师古人”,世称为“白宾虹”;而后黄宾虹转为“师造化”,又转习吴镇“黑密厚重”的积墨画法,逐渐形成了深邃浑厚的风格,世称为“黑宾虹”时期。  相似文献   
8.
龚贤是一位艺术个性鲜明的山水画大师,他的<夏山过雨图>生动地把握了江南水乡南京、镇江一带山形水态的神韵.此图是真正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手笔.夏天苍翠的树林体积感很足,虽无西画中的三大面五调子,却用重重叠叠的笔触,描绘了茂密浑厚的夏树,真实而又虚幻,树林的黑、山体的灰、云之白,构成节奏优美的韵律感.此图可谓是龚贤"黑龚"时代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处世箴言     
1你不可能用握紧的拳头和别人握手。2原谅不能改变过去,但能开拓未来。3四样东西一去永不复返——说出的话,射出的箭,过去的日子,忽视的机会。4有小聪明的人嘲弄他人,讽刺家嘲弄世界,幽默家嘲弄自己。  相似文献   
10.
历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能魅力永驻,成为历史名作,大多得益于师法造化。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说明画家用心感悟世界,也是用心、用眼、用手写生自然的理论依据。一代宗师龚贤之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我师造物,安知董黄等,也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写生的重要性。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笔墨第五中精辟论道: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而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受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