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法音》2006,(3):20-20
为了继承和发扬佛教寺院的传统戒律和制度,提高寺院管理水平,妥善解决僧人生前与常住的生活扶养关系.以及年老时的扶养、身体患病时的医疗、圆寂后的丧葬和遗产的处理问题,维护佛教的合法权益,根据佛教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佛教寺院的戒律与制度.经过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同意《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的修正案,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决定》。《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道教界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蔡江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121-125
在我国制定统一民法典的背景之下,探讨商事立法的模式问题即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本文认为,商法和民法在调整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商法无可争辩的独立性。笔者从商的本质出发,对民商合一论的立论基础进行了批判,主张我国应选择实质商法主义的立法模式,制定《商事通则》。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以价值观为主导。2002年Leung等人提出了社会通则概念(Social Axiom),使得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有了新载体。社会通则区别于价值观、社会态度、人格特质等概念,它是个体对于他人、社会、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一般化信念,特指个体对两个概念或者两个实体关系的一般性认识。研究者编制的社会通则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在40多个国家的应用表明,社会通则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共同的5个维度,即愤世嫉俗、社会多样性、付出有回报、宗教性和命运控制。社会通则的研究从新视角探讨了文化差异以及心理机制和行为表现的关系,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永寿 《法音》2006,(3):19-19
各位理事:我受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关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修正案的说明》。《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自1993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以来,对于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的管理工作,发扬佛教和合共住的优良传统,加强佛教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住规约》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仍然继续执行。但是,十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寺院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僧人年老扶养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僧人年老后,行动不便,得不…  相似文献   
6.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2):1-1
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明知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所以众生非是道,能修而得道,所以道非是众生,能应众生修。是故即道是众生,即众生是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