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适应能力对青少年来讲尤为重要。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人们常说"适者生存",意指只有能随客观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学校生活的场所里,围绕着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习上的问题.未来的出路和人生的问题等(也包括家庭生活的问题在内),会产生种种的适应上的“不安”与“烦恼”。本就如何克服这种不安与烦恼的问题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学校生活的场所里,围绕着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习上的问题,未来的出路和人生的问题等(也包括家庭生活的问题在内),会产生种种的适应上的“不安”与“烦恼”。本文就如何克服这种不安与烦恼的问题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倾向,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小学生在校期间能否适应学习环境,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和发展智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将会直接影响到对将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共青团的工作面临着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的挑战,作为共青团的组织——团干部更面临着如何将自身与社会泼展、时代进步保持良好的心理相容的考验,这需要团干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调控心理平衡,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依照教育心理学观点,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感受到的最重要一种作用,就是去适应学校的生活。这种适应能力,不仅是功课学识方面的认知,也包括人际关系的交往。笔者长年从事超常儿童教学工作,可以看出,成人若领会学生的学校适应作用,既有利于教师安排合理的教学,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知识。为此,本文参照有关文献,谈一谈有关儿童学校适应方面的理论细节。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不少学生在性格、学习、适应、交往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莉 《社会心理科学》2000,(1):114-114,120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心理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西心理治疗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凤  李兆生 《心理科学》2001,24(3):360-360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并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宏伟目标。但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空前紧张,使当今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由此导致日渐增多的心理障碍急需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凡林  昝飞 《心理科学》2001,24(5):580-582
本研究运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上海市的70名家庭寄养及31名在院的孤残儿童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家庭寄养有助于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且传统的隔离式孤残儿童养育方式向融合式转变是成功的;孤残儿盘的寄养年龄越小.其适应能力越好,也越有利于安置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