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圣凯 《中国宗教》2012,(4):71-73
如何将禅与现代生活从深、广两个方面进一步结合,提供给世人在现实生活和信仰上都得到满足的简而灵的操作技术,成为禅宗发展的关键。近代以来,中国禅宗虽然还有少数人保持着丛林禅、山林禅的风气,但是已经步入现代转型的阶段,强调在动用中、世俗生活中参禅,将生活与禅、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3,(6):1
前不久,"兴教寺申遗"和"丽江佛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震动了众多佛子的心。古德云:"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面对佛教被肆意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我们除了无奈与痛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佛教徒潜在的忧患意识被再一次唤醒,佛教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化世俗"而避免被世俗化的问题,已严重地放到我们面前。近代西方"宗教世俗化"理论认为,宗教从超越的彼岸回到人间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与价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近代基督教界杰出的爱国领袖吴耀宗先生(1893-1979)在青年时代曾是一位唯爱理想主义者,担任过中国"唯爱社"主席与《唯爱》杂志主编。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逐渐放弃唯爱主义的主张,转变为一位为正  相似文献   
4.
左芙蓉 《孔子研究》2014,(2):54-58,11
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的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的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对耶儒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哲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冲出书斋面向社会,企图为现实变革和政治斗争提供方法和准则。现实需要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紧迫性决定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肤浅与庞杂。在中国近代这个博引古今、包罗中西的哲学体系中,到处充满了各种明显的和隐藏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进步的和守旧的矛盾与冲突。“独”与“群”则是这众多矛盾中最基本的一对。  相似文献   
6.
张奎良 《哲学动态》2012,(11):15-21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自从诞生时起,就一直和唯物史观纠结在一起,很难从内涵上对它们做出明确的区分。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称谓上的混乱,而且直接影响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立研究,以致它深藏的许多秘密直到今天都没有揭示出来。由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为  相似文献   
7.
傅献祭 《天风》2002,(8):28-29
初期教会及历世历代的教会向我们反复昭示一个道理,神学思想的转变与传福音的事工具有密切的联系。有的神学思想会阻碍传福音事工的拓展,有的则相反,《使徒行传》记载的初期教会历史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起初,使徒们的思想有狭隘不足之处,他们传福音的切身经历和圣灵的指引促进了思想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反过来有力地推进了传福音事工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孔子研究史上,顾颉刚的"孔子变迁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论点。所谓"孔子变迁论",一言以蔽之,即"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自觉地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提出来之后,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于今来看,这一"孔子变迁论"在孔子研究乃至诸子研究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翚 《法音》2022,(1):31-34
<正>近现代佛教报刊的兴办,被认为是佛教复兴的一大标志。目前为止,出版总数虽难以确定,"但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参与面广、内容繁杂、有个性,反映了佛教界各种不同势力和不同组织的要求"[1]。民国的佛教界,可以概括为改革与保守两大阵营,"这一新旧之争持续了整个近代佛教史,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态势"[2]。以太虚及其追随者为新派,而冶开、圆瑛等皆为旧派。双方争论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通过各自主导的报刊展开论战。但是因为报刊本身就是新事物,是革新派愿意接受与喜欢使用的新工具,所以就力量对比而言,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济南市12所初中的2015名初一学生为被试,对其持续追踪至初二年级,采用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受欺负和社交退缩,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潜在转变分析,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的亚类别以及各亚类别中青少年受侵害身份的稳定性与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同伴侵害亚类别可以分为:未受侵害组、低受侵害组、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四类,各亚类别间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受侵害程度上;(2)中等受侵害组和高受侵害组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和社交退缩,且高受侵害组的社交退缩行为更多;(3)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受侵害身份具有中到高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中等受侵害组转变,中等受侵害组青少年倾向于向低受侵害组转变。攻击行为是受侵害身份转变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