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登峰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27-33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倾向,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这一领域中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向。自我心理学及自我/适应模型强调自我的适应机能,把病理性信念做为心理异常的关键;对象联系理论和人际关系模型强调个体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需要及其动机特点;而经典精神分析的驱力/结构模型则注重欲望和恐惧对心理异常的作用。文中还对这种多元化倾向及其争论做了简短评述。  相似文献   
3.
王秉圣 《天风》1995,(6):26-27
方言是圣灵赐给教会中信徒的其中一种属灵恩赐,为要造就教会中各人。在属灵生命上长进,首先自己先受造就。方言又是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4:11)。 方言可分两类。一是五旬节圣灵降临(徒2:1—6),门徒聚集时被圣灵浇灌说起的方言。  相似文献   
4.
辨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Linehan创立。作为第三代行为治疗之一,该疗法以行为主义理论、辩证哲学、生物社会理论及禅宗为哲学基础,通过增加患者的技能使用,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边缘人格障碍,自杀及自伤行为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也广泛适用于其他心理障碍及群体。DBT的临床效果、改变机制及拓展应用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肖雄 《中国哲学史》2022,(3):108-116
梁漱溟、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政治哲学均将中西政治传统之根本差异理解为其背后的“精神-主体性”之差异,这种解释可以方便地称之为政治哲学中的“智识之辨”。这种解释不止于描述中西政治在制度表现、社会组织、人际秩序等现实政治运作上的不同特征,而且试图在认识论(广义)、主体性及存有论上解释何以会有这种差异。这种“精神-主体性”的解释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何以没有孕育出民主以及如何开出之;另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为建立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避免现代文明的流弊、纳现代文明于传统等目标奠定思想基础,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批判中实现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我建构理论和情绪理论, 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广告诉求对品牌认同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 我们发现对于独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能力广告诉求更能提高品牌认同感, 而对于相依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说, 热情广告诉求则更有效; 同时我们也验证了广告诉求到愉悦感到品牌认同最终到购买意向的因果链模型, 并确定了企业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时槐是江右王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将善恶视为念能否顺本性而动,对合法性与道德性有清楚的辨析,并注重过恶之辨,意念无明显的邪妄可以视为无恶,但不代表无过。他主张善有本体,而恶无根即无形上的本体,但恶仍有其根源,这就是人的"自离其性"或"甘自弃之"的主观条件,这与康德的根本恶学说可以接榫。王时槐强调改过迁善的根本动力或力量源于自身,他主张人要立志、修治与敦礼,旨在实现心灵转变与在感官方式上的逐渐改良,达到念念归根的状态,从而纠正准则中颠倒的道德动机的顺序,他对静坐的强调则是通过收敛与暂息尘缘,以默识自心,从而达到动静皆能复归本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一般线索Go/Nogo和辣食线索Go/Nogo任务过程中,辣食渴求者和非辣食渴求者的抑制控制能力。(1)行为结果显示,两组被试辣食线索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无显著差异,均在任务类型上有差异,即对辣食线索的反应更慢;(2)ERP结果显示,在辣食相关线索Go/Nogo任务中辣食渴求者的N2b和P3波幅都显著小于非辣食渴求者,N2a没有差异;在一般线索Go/Nogo任务中,ERP成分没有发现显著差异。结果提示,辣食渴求者只在辣食相关线索的抑制控制能力弱于非辣食渴求者,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对辣食线索抑制反应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周长城  姚琴 《学海》2005,(2):48-53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面小康目标的一致性使其从独特角度审视当代中国小康进程.中国MDGs实施状况表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防治是发展薄弱环节,这将对中国小康进程带来诸如贫困等问题.歧视和羞辱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目标的最大社会障碍,而现存法律因素更无意识强化了这种歧视.建立有效的沟通策略与法律支持、"让艾滋病人群更大地参入到目标中来"(GIPA)可能是当前的出路.关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实现中国MDGs,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对当今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启示在于:坚持唯物的辨证方法论是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基础;创造性地以符号为中介,以符号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基础,使文化与心理之间有了联系的桥梁;“实验发生法”为当今实验的生态有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从文化的维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为心理学的后现代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