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世纪前半叶,扶箕这一"小道"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在道院等秘密或半秘密宗教团体更为显著。为此,许地山、赵卫邦等人不约而同地展开了研究。站在科学主义立场,许地山将之归结为国人的侥幸心理和运气思想。这些评析得到了胡愈之、茅盾、柳存仁等人的称颂。与此不同,少有人关注的赵卫邦则将扶箕视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力求在学理层面厘清扶箕在中国的起源及演进。他认为扶箕起于人类之误信箕帚具有法力,扶箕的本名是灯节时妇女的游戏"请紫姑",扶箕之名始于宋。在二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新近关于扶箕的民族志研究则认为扶箕的盛行是"非传统化倾向的一种反应"。长时段观之,扶箕在民国的盛行与人们对文字的崇拜、20世纪初叶汉字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以及传统"命学"边缘化的大势应该有着深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