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随着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展开,为政治革命进行思想启蒙和理论论证成为哲学的主题,政治哲学成为显学。资产阶级政治哲学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但都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把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绝对化。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为无产阶级变革资  相似文献   
2.
要理解阿多诺首先要弄明白两大生产、接受条件。第一条可以称之为家系学的,即他与被称为批判理论的几代人一脉相承。阿多诺是瓦尔特.本雅明的学生——据我所知,是其第一个学生——很多问题上他也再度误解了本雅明。哈贝尔马斯是阿多诺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其对先行理论基本部分的误解——例如尼采与法兰克福传统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产生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音乐     
基督教音乐杨周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如果把与宗教有关的文化(文学、绘画、雕刻、建筑及音乐等)从人类文化中清除出去,那么余下的就所剩无几了。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基督教的音...  相似文献   
5.
朱子、阳明、牟宗三对《孟子》"尽心知性"章都有详尽的论述。朱子是知行相须的《大学》解,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智之尽、仁之至,其失在从认知角度解尽心不合孟子的义理框架。阳明是知行合一的《中庸》解,将此章比配为生知安行的圣人工夫、学知利行的贤人工夫以及困知勉行的学者工夫,其失在如此比配使此章失去了在成德实践中的普遍意义。牟宗三则是修身立命的《孟子》解,在道德实践中证知本心真性,在存心养性中事天无违,从而挺立正命、超越气命,其失一在以心、性、天为本体上是一,不知通过工夫也可实现是一,二在以尽心知性与存心养性对应于积极工夫与消极工夫,不解其有创业工夫与守成工夫之别。  相似文献   
6.
一、比较方法的意义与界限假定一个人严肃地对待哲学,那么任何试图比较卡尔.雅斯贝尔斯与马丁.海德格尔的作法都难免显得十分可疑。也许,甚至将比较方法列入哲学工具之标准目录也显得可疑,但是,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们却常为这种方法所提供的巨大的解释收益而辩护。当然,对于我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2003,(4):60-60
2003年9月1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四期于文科楼八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由刘森林教授做主题发言,题目:异化概念批判。  相似文献   
8.
维希留、鲍德里亚和鲍曼等西方学者认为,新技术支配的变迁速度把人类投入到更加激烈甚至彻底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境遇中,“流动性”“不确定性”“超现实性”构成现实之特点,“恐惧”构成生存的本质,在这一条件下解放政治不再可能,乌托邦必须重新定义。虽然他们提出了替代马克思解放政治计划的更激进的现代社会之技术批判,但就资本主义批判而言,仍然是现代性批判的延续。另外,他们提出的秩序的丧失、稳定性的消解、真实性的坍塌等,也正是历史唯物主义面向现时代需要回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传统圣经研究在启蒙运动中完成一次重要的转变,主导这次转变的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以自然为核心,构建了从形而上学基础到经典文本理解之间的整体框架,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这一整体框架统一原则。这一自然必然性原则为经典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基础,使得经典从神圣启示呈现为错误百出的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权威。经典的理解条件从虔诚的心灵转变为人自身的分析能力,把经典视作人类历史分析的对象。斯宾诺莎所主导的这些转变为现代西方圣经批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一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存在前后相继的两种维度,即青年马克思以道德批判为主导,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渐转向以科学批判为主导。如何看待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两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问题,学界围绕此论题存在着争论。事实上,尽管马克思的理论从道德批判转向科学批判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使以科学批判为标志的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亦并未抛弃道德批判的维度,这两种批判维度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之中,单纯强调一种批判维度而贬低甚至否定另一种,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