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田因诗与山水诗都是写景之作,但是二人在诗歌审美追求、语言风格、意境上都有不同。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也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明师”其人谢灵运最早接触并曾长期相处的方外之人是“杜明师”。钟嵘《诗品》曰:“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钟氏此语,出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据《云笈七  相似文献   
3.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慧琳则是当时名僧,乃有“黑衣宰相”之称。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本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认为他们的交游以及与刘义真、颜延之的聚合,除了基于政治目的之驱动,还缘于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等因素,而在顿、渐悟之争中,他们问难与答辩,尖锐精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因族人的急剧凋零、子孙难得,年仅4岁的谢灵运开始寄居在钱塘杜治。在寄居的早期谢灵运可能比较严格地遵循道教的戒规;但随年龄的增长以及家族重任的承担,谢灵运不得不回到祖居地,接受一个高门子弟所必需的教育。但这种往返情形却最终因孙恩起义、杜子恭的去世而被迫中断;这也中断了本来能继续的家族信仰。寄居钱塘由此成了谢灵运不堪回首,甚至讳忌的往事,由比在其现存的作品中也仅能看到一点不无晦涩、难懂的记载。这也是现今难以确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谈到山水诗,我们自然想到山水诗的创始人物谢灵运(385—433)、陶渊明(365—427)了。他们是同时代的人,离世只差六年,但那时通信没有现在发达,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见面。甚至各自的名字也未曾听说过,但他们的诗都被后人称颂,被公认为我国诗坛的两颗巨星。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道教"真一"思想考李小光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中撰文认为,历史地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  相似文献   
7.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