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2.
《管子》人才思想简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雪玲 《管子学刊》2001,(1):22-24,65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3.
一、不知礼与如其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不过,对于管仲的评价争议颇多。在这些争议中,多涉及儒家的关键议题,因此,也必然成为孔门师徒经常讨论的问题。《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  相似文献   
4.
王健 《学海》2011,(4):166-172
学术界大多认为项羽擅自分封和分封不公是导致其在楚汉战争中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秦末天下并未出现一个尊奉楚怀王为"共主"的政治格局,陈胜试图利用其在楚地的首义地位而向天下发号施令,难以服众。项羽则凭借救赵和消灭秦军主力的盖世功劳,擢升天下霸主地位,在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主持分封,属于顺应时局的政治作为,其分封行动经过精心策划,具有强干弱枝、西楚独大的战略意图,没有大错,不失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义例学是作为经学的春秋学的核心内容,在经学史上颇具创新意味的中唐春秋学,也对义例的总结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春秋集传纂例》(以下简称《纂例》)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宋元以后言义例者,多标举啖、赵等人之意见,其义例学上的成就,很值得分析。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唐春秋学包含着复杂的内  相似文献   
6.
卞玉山 《管子学刊》2016,(4):117-121
以往诸多史学文献认为禹会诸侯之会稽山或在浙江绍兴,或涂山、会稽山合一在江南寿春,或在辽西,唯《淮南子·氾论训》和杨向奎力主禹会诸侯之会稽山在今山东境内。笔者经考察认为今山东日照市与五莲县边界上的会稽山,就是禹会诸侯之会稽山。此会稽山在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之西15公里处,通过古史资料研究和地下文物二重考证,证明两城镇遗址就是早期的夏都禹都阳城。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禅泰山起于何时何人 ,至今尚无定论。据《庄子》、《墨子》、《史记》、《论衡》、《韩诗外传》等典籍关于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记载 ,基本上可以说 ,它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氏族部落的原始祭天仪式 ,是自然崇拜的结果。至春秋时代 ,封禅泰山开始成为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即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 ,成为天下的君主。“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 ,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未得到天帝承认而阻止 ;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 ,结果被孔子所讥 ,理由是资格不够…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山东省东南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之莒地,莒地又是古东夷的一个活动中心地区。西周封莒为诸侯国,建都于计斤(一作介根,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西周末或春秋初迁于莒(今山东莒县)。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东夷古国及其文化是形成璀璨中华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莒地历史文化是东夷古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悠长之历史,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早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莒地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沂水县南洼洞、日照市秦家官庄等就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相似文献   
9.
"歌诗"是春秋时代诸侯国邦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春秋初期,诸侯国间正常的邦交活动遵循"歌诗必类"的原则;春秋中后期,诸侯国间开展邦交活动时的歌诗"不类"情况增多,使得原本属于文化层面对等互动的外交歌诗活动,表现出向政治话语衍变的趋势."歌诗"由"必类"到"不类",既反映了春秋时代以诗歌为载体的礼乐文明的蜕化,又透露出"争霸...  相似文献   
10.
喻中 《管子学刊》2020,(1):66-75
老子其人,作为春秋晚期的"周守藏室之史",对于春秋时期盛行的诸侯政治的理解,既有饱满的现实感,也有历史的纵深感。《老子》其书,作为诸侯政治背景下的理论表达,可以视为规训君主之书。梳理老子创设的君主行为规范,"二十二条君规"逐一浮现。这些君主行为规范,都可以归属于义务规范。进一步考察,这些义务规范又可以分为消极的义务规范、积极的义务规范,以及"消极-积极"复合型的义务规范。"二十二条君规"体现了老子对诸侯政治的哲学回应,代表了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对于中国古典法哲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