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禅宗的兴起。禅宗兴盛,竟至女皇武则天迎请北宗禅师神秀为“帝师”,中宗、睿宗亦崇拜神秀的门徒普寂、义福。到开元前后,可以说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此之前便已形成的上下皆尊佛的社会风气,此时更加普遍、更加盛行,文人学士尤其受到佛经与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与文学的结合,已成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少诗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影响,成为佛教的信仰者。诗僧尚且不论,一般诗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古诗集中,常可见到许多描写山水风景,及身处风景中禅者的禅诗。这些禅诗的作者,大都是对佛教颇有参学体会的佛教居士或者僧人。禅宗的般若理趣,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生动且优美的体现。这些诗作,都具有迥异于世俗诗歌的清净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诗僧皎然有“偷诗”一说,方法有偷语、偷意、偷势三种。李嘉裙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  相似文献   
4.
释来复是元明之际著名诗僧,在元末多族士人圈中十分活跃,与各族文友相交甚善。通过《澹游集》、《蒲庵集》等罕见别集,考察了来复与异族交往的情况。这位佛门释子之所以能够与蒙古、色目人广结善缘,是因为彼此有着接近的思想基础、文化背景,且对于"他者"文化相互欣赏认同。来复能成为多族士人圈的核心,说明了元代僧人地位的尊崇,也说明了元代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而频繁的文化互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相互的诗歌风貌。这可以说是元代宗教史、文学史的新异之处,值得深入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5.
咏月趣闻     
一年一句咏月诗五代后唐时,有一位诗僧,赋《中秋月》一诗,只得一句“此夜一轮满”,便不得下句。他冥思苦索,一年后才得“清光何处无”的下句。这竟令  相似文献   
6.
作为诗僧,皎然留下的诗歌表现出了浓郁的世俗情怀,这是皎然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所致。家族境遇是皎然对荣名不懈追求的原动力,而唐代政治制度、佛教世俗化亦是导致皎然诗世歌俗化的重要因素,皎然凭借着熟练地运用儒佛两种话语,最终成为中唐吴中文学活动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7.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