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道公元前589年7月的月圆日傍晚,太阳西下,明月同时升起,在荫凉的鹿野苑仙人住处,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出家人不应有此二种极端。何等为二?纵欲为低等、粗俗、世间、卑劣,有助于伤害;自我折磨乃痛苦、卑劣有助于伤害。诸比丘!如来理解之中道,避免此二极端,具备视野与知识,导致安静、证悟、菩提与涅槃。诸比丘!何为中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阐明忘我的概念与结构,并编制了忘我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问卷的方式对607名被试进行忘我问卷的初测。接着,对357名被试施测正式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忘我问卷由3个因子构成;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拟合良好(RMSEA=0.07,NFI=0.95,CFI=0.95,GFI=0.92,AGFI=0.89)。问卷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89,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4-0.88之间。问卷总体得分与效标问卷特质焦虑得分呈负相关(-0.51),与安适幸福感、正念觉知的得分呈正相关(分别为0.36、0.31)。忘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作为测量问卷或评估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14日于泰国曼谷联合国亚太地区会议中心)1950年以来,由于世界佛教徒的共同努力,以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庆为特征的卫塞节(Vesak Day)已经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而走向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不同事物的实相在空性系统中是有区别的。修行者在空除一切执著的实践中体认了诸法的实相,就有了“空慧”的思想和“无我慧”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对世间人生观的超越,他慈悲喜舍,营建人间充满仁爱的言、行、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5.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6):34-35
本期漫画的故事选自《出曜经》。人们往往将空幻当作真实,希望将空幻的“名利”永远攫在自己手中。这正如同公主欲得水泡来作花环一样。这种念头很普遍,即使明白“镜花水月终是空”的理论,如无实际的证悟,也难觉醒。公主亲手取泡,终无所得,厌舍而去,便是这个道理。只有到这时,公主因起贪心而造的“意业”才算消了,否则她还要为求不得水泡花环而苦,  相似文献   
6.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2):36-37
现在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佛经中的许多道理都使读过的人们得到受用。但是,把这些道理当作一般的文字来读是不够的。我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并非说佛法玄妙不可知,而是说不可以用思议的方法去认识佛法。佛陀所说的法不是他通过读书思考、推理议论得到的,而是行修的结果。因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