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组方法概率论辩是一种建模因知识不确定性而导致论证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工作假设所有论证之间具有独立性,悬隔了论证之间的支持关系,在语义的解释上造成三个与直觉不甚相符的问题:第一,存在接受一个论证却不接受其子论证的可能性;第二,存在可能接受子论证间相互矛盾的论证;第三,论证受到其子论证的保护作用可能被削弱。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群组方法概率论辩的基础上引入直接子论证关系,建立半结构化概率论辩框架,恰当地修补原有群组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百年因明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及困境,加深了人们对因明学的认识。因明是一种集逻辑、论辩和认识论一身的学问。因此,研究时,如果不先加以粗略的区分,而盲目地以某一领域、学科来比拟、研究则有失偏颇。百年西方逻辑研究因明所遇到的挫折便是最好的说明。将三支作法与三段论作比较研究,其本质就是将论辩与逻辑作比较,因为三支作法是因明的论辩形式,属于论辩范畴;三段论是典型的推理形式,属于逻辑范畴。将两类不同范畴作比较研究,除了不易看清问题的本质以外,还将产生一些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交谈或论辩中,只提出两种可能性,对方无论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于他不利,迫使其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往往形成一种智慧与荒谬相互交融或相互对立的趣味,这种幽默技巧便是二难推理。  首先,能帮助我们赢得交际的主动。  在泰国,有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里做官。一天,上朝之前,他对大伙说:“我可以洞察你们的心,你们心里想什么,我全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虽然知道西特努赛足智多谋,但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这种地步。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每人以一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皇帝也认为…  相似文献   
4.
为建构区别于自由主义的自由概念,佩迪特主张用无支配自由观取代伯林式的无干涉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在将"无支配的干涉"纳入自由的范围的同时,将"无干涉的支配"排除在自由之外,认为国家非专断、非任意的干涉无害于自由,国家应积极作为以消除各种支配性因素的存在,从而改变了国家的"守夜人"形象,确立了积极国家的合理性.佩迪特反对自由主义者提出的自由并不预设任何政体形式的主张,认为无支配自由与现代民主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内在关联,而论辩式民主就是其中可供选择的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之理论视角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以语用论辩术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外化为论证活动的程序与规则,另一种以非形式逻辑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内化为论证成果的属性或品质。对这两种"论辩术"的解析将揭示出语用论辩术与非形式逻辑在规范性理论之建构与情境性实践之关注间的深层差异,同时也展现出其自身在谬误研究及论证界定等当代论证研究议题上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容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7.
孟子与韩愈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孟子素有“亚圣”之称,他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韩愈则是新儒学的中兴者。张清华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给韩愈以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韩愈是复兴孔孟儒学传统的倡导者和奠基者,相当大程度上规范了唐以后中国文化的面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一代巨儒,孟子与韩愈不仅“道统”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传授手段即论辩艺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立场检测研究旨在提取文本相对于对特定话题所持的立场倾向。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于提示学习的方法,针对论辩性文本,根据提示学习两大主要工程方法(模板工程和表达器工程)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掩码位置导向的手工模板MPOT和语义相似度加权表达器SSWV。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提示的论辩文本立场检测模型P-RoBERTaMPOT+SSWV,并和自动模板方法 P-tuning进行比较。该模型在中山大学网络文本论辩语料库上和NLPCC中文微博立场检测数据集都达到了较好的准确率。本文实验显示在小样本学习条件下,P-RoBERTaMPOT+SSWV模型超过了使用预训练模型+微调方法的效果。本文研究表明,提示学习的模型设计方法有助于文本论辩立场检测任务,并在小样本的条件下也依然能取得十分可观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一次,他与几位神的信奉者谈论他的观点时雄辩地证明神的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王丽梅 《孔子研究》2016,(5):115-122
张栻与朱熹都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两人就理学中的很多问题都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文章考察了张栻与朱熹关于太极问题的交涉与论辩,张栻以性诠释太极,朱熹以理解读太极。张栻认为太极既涵动静之理,又明动静之蕴,故太极即体即用,体用一源;朱熹认为太极只涵动静理,不具有动静之实,故太极只见其体,不明其用。张栻与朱熹的太极之辩,不仅说明了二人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同时促进了二人思想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推动了南宋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